我認識一位小學老師,她對教學工作的熱情、積極和投入,令人佩服。一方面,她將班上所有的孩子皆視如己出,從日常活動到學業表現,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無微不至,除了用心於課業教導,還會不厭其煩地叮嚀孩子許多生活細節。
另一方面,不但透過聯絡簿、電話以及通訊軟體的群組或私訊等各種方式,時時和家長保持聯絡,以便隨時讓家長們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這位老師更主動找機會,針對孩子個別的狀況,一一與家長說明、討論。必要時,還會向家長發出建議,邀請家長共同參與,希望透過彼此的溝通和提醒,能讓親師之間培養出默契和共識,讓孩子在課業和生活上的表現皆有所進展。
現代人對孩子的教育愈發看重,不過,在孩子的成長階段,通常也是家長們打拚、衝刺事業的時期,為了兼顧工作與孩子的學習,時常得蠟燭兩頭燒,十分辛苦。因此,有些家長會以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去,老師應該就會把學生教好。此時,老師願意同時用心帶動學生和家長去相互付出和鼓勵,這般努力格外令人感動。
我也發現,在現下的教育現場,有許多像這樣的好老師—教育工作者較過往更看重親師之間關係的建立,並致力於培養親師合作的良性互動。
這讓我聯想到自己多年來從事藝術教育工作的經驗,實有一些感想可與之共鳴。
首先,教與學是一個具有連續性的過程,無論是學音樂,還是其他任何科目的學習,都不僅止於老師課堂的授課。音樂和藝術教育尤其如此,除了接受課堂的指導外,孩子尚需要透過練習來獲得必備的觀念和技術,且需要時間和空間將其運用、融入於生活之中。是以,家長的陪伴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若親師之間能夠相互支援,將可帶給孩子加乘的啟發。
其次,儘管每個人的學習曲線各不相同,但學習的過程不免都會有波動起伏。當學生遭遇挫折和挑戰,感到茫然、沮喪時,便需要家長和老師從旁鼓勵與關心,幫助孩子克服困難,將自身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
再者,不同型態的親師互動,的確會對孩子的學習以及未來發展,構成一定程度的實質影響。猶記得卅多年前,在我回國從事打擊樂的推廣與教學工作之初,打擊樂仍是個陌生的名詞,當時,許多人不太確定,學習打擊樂的未來發展會是如何。因此,面對學生,我總是期待去和他們的家人認識、相處,期盼透過老師、家長、學生三方的互動建立起彼此的信任,來教導、帶領有志於追求音樂之路的學生們。幸運地,一路走來,的確藉此培養出了不少優秀的打擊樂家暨藝術工作者。
然而,每個人的選擇和生涯發展無法全然複製,老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關係亦是如此。回首不同學生的不同際遇,有時我不禁會想,若是當時的我採取不同的教學心態,以及互動模式與之相處,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呢?無論如何,家長和老師都希望學生能有好的發展,而經過多年的經驗累積與反思,我仍相信,親師合作能帶給孩子幸福和快樂,良性互動對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加分!
(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