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為余書刻石」,是幫我寫字?還是幫我刻石頭? |
|
|
| ||||||||||||||||||||||
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二六○期 2016/08/25 在國中國文課程,「書法」課題通常放在國一下學期的語文常識或語文天地裡,慣例排在認識文字構造(六書)之後,單元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書體演變,從甲骨文的字形特色、承載材料談起,直到我們生活常見的楷書、行書,兼及各書體一、二名家或代表作品。二是關於書法作品的欣賞,簡略介紹文房四寶、基本筆法、欣賞要點。 這樣龐大的知識內涵,極其簡略地塞進一個單元,而且「會考不太會考」,於是,一個飽含文化涵養的課程,通常就會在實際課堂上,再次簡化為三個主要教學面向:書體演變、書體辨識、名家名作。其中,名家名作其實是附屬於書體辨識的,所以嚴格算起來,在課程進度與命題熱度的兩度制約下,這個單元的教學,能讓學生確實掌握「書體演變」跟「書體辨識」,就已經算是成功且有效的教學了。 從90年第一次基測到105年會考,取材自書法的試題:
這麼多年,這麼多次大考,其實也就出現四次,而且都很簡單。這不純粹是「考試引導教學」的問題,原本與書法相關的常識,時移世異,書法早已退出生活實用,變成一種專業技能,常識也變成冷門的專業知識。當過去的常識出現在現今的考題裡,不小心解讀有誤,也就不足為奇且無需苛責了。 105年國中會考,國文科題本第32題,引了歐陽脩的一段話作為題幹,考的不是書法相關知識,而是標準的閱讀理解題型:
暑假期間,即將升上國三的學生,很認真地拿了猶有餘溫的會考題本來練習,遇到文言文總會拿來請益。然後有一天,學生說他查到的,跟我解說的不太一樣,這才發現這一道試題有趣之處。 每次會考後,NHK(南一、翰林、康軒)三家出版社都會很佛心地提供試題詳解給學校教師,若遇到文言文,詳解通常會包括「試題解析」跟「文言語譯」兩部分。這時取出仔細推敲,總算明白學生產生困惑的原因。原來,對於題幹引文「蔡君謨既為余書〈集古錄目序〉刻石」一語,三家詳解都存在「解讀有誤」的現象,茲節錄於下:
這裡第一個問題是:蔡君謨不是幫歐陽脩「刻石」,而是幫忙寫字(書丹)。 所謂「書丹」,是工匠在刻碑之前,先由書法家用毛筆蘸著「紅墨汁」,把文章寫在石碑或器物上,這「紅墨水」就是硃砂所製。當然,用黑墨汁來寫也是有的,只是紅色寫上石板,看起來比較清楚,工匠刀刻時就容易掌握,更能呈現書法家用筆結字的精妙。 所以「為余書刻石」,不是「幫我把我寫的文章刻在石上」,而是「幫我把我的文章寫在石上」。也有可能是先寫在絹布或紙上,但絕不會是由蔡君謨去刻石頭啦! 有趣的是,南一的語譯(附在解析之後):「蔡君謨為我書寫〈集古錄目序〉中的文字,準備之後刻在碑碣上,他所寫的字特別遒勁有神,是世上極為珍貴的。」譯文大致正確,卻在解析的地方,讓蔡君謨拿刀去刻石頭了。 第二個問題是:「既為余書」的「既」,是已經完成的意思。 翰林語譯「將為我寫」的說法,在此當是誤解原文的意思。蔡君謨在石板上寫好歐陽脩〈集古錄目序〉的「書丹」後,歐陽脩奉上「潤筆」之資,也稱為「潤資」。 請人家寫文章、畫畫、寫字,都是要用腦動筆,耗費精神體力的,我們從尊重勞動、尊重藝術、尊重專業的角度,自然要付給人家酬勞,此謂之「潤筆」之資。越是名家名筆,酬勞越高,常見關於清朝鄭板橋的軼事中,有一首「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的「潤例」詩,講的也是「動筆的費用」,而且大小規格價錢明訂,銀貨兩訖,主客盡歡。 雖說藝術無價,但是藝術家總也要吃喝,特別是有了一定成就地位的藝術家,「潤筆」之資也是一門學問與禮遇。若遇到那種開口就希望藝術家「相忍為國」打折優惠的顧客,「無價」就真的變成「沒有一點價值」的說法了。 蔡君謨是什麼來歷呢?他與歐陽脩同為北宋人,比歐陽脩年紀略小些,是當時的重要官員、名人,更重要的是,他也是當時第一流的書法家,後世稱譽,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列,就是「蘇黃米蔡」當中的蔡襄。 歐陽脩對蔡君謨(蔡襄)的書法成就極為推崇,在《歐陽文忠公集》有「君謨獨步當世」的讚語。在《宋史•蔡襄傳》也有「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的美稱,而蔡襄本人也不輕易幫人寫作品,連皇帝要他幫忙為皇家書碑,都推辭不就。由此觀之,歐陽脩「以鼠鬚栗尾筆、銅錄筆格、大小龍茶、惠山泉等物為潤筆」,這「潤筆」之資,應該只能算是「友情價」了。不過,已經寫好,這是「後謝」,說不定動筆之前,已經付過「前金」了。總之,這是一樁文壇美事,以兩人當時的交情,想來雙方都感到很開心才是。 說到彼此都「覺得開心」一事,也順道說說那總是被稱揚的「閱讀理解題型」。常人總道「考試領導教學」是如何壓迫著教學與學習,但是,真正讓人憂心的是「考試」本身,考試未必完全宰制教學,卻一定宰制著考生命運。「閱讀理解題型」最讓人無奈的是:當你閱讀理解不完全正確時,依然可以準確答對題目。以這一題為例,就算考試當下誤解了,要答對這題也毫無疑義,這樣的閱讀理解題,應該也會讓大家都覺得很開心吧! 撰文者:吳冠賢(後甲國中國文老師) | ||||||||||||||||||||||||
|
| 睽違一年的感言 |
|
|
|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