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人選擇向下沉淪、我們堅持向上看齊。」(Our motto is, 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美國第一夫人米雪兒七月那一席演講,尤其這句醍醐灌頂,振奮了民主黨的團結氣氛;當然你可以說她唱高調,但你不能否認,她的確指出了人類文明對於民主自由的終極追求,不過就是「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這樣簡單直白的高調。
然而,當看到美國都試圖從種族衝突、信任危機裡激薄停澆之時,不由得想起台灣,雖然新政府上任,卻依然不願意誠實面對過去廿年來,無法「為下一代創造更美好台灣」的真正原因。
何妨回顧一下,整體社會凝聚力與國際競爭力下降的拐點?莫約上世紀九○年代後期,經濟成長率開始放緩,但是政府並沒有及時力爭上游,反而任憑族群對立的意識形態,操縱國是與搧動民意,同時祭出戒急用忍與教育改革等失據政策,前者否定以大陸為腹地,善用對岸市場條件,將台灣建設成大陸接軌世界的亞太樞紐,以至台灣的區域影響力逐步落後、陷入今日的窘境。
後者更是加快台灣沉淪速度,不同政府都有其教改「創舉」,但永恆不變的依然是升學壓力,還有「去中國化」的潛在基調,可惜的是,歷屆教改將教育體系中的中華文化,改得面目全非,卻不願承認他們找不到另一個可以無縫接軌的、分量相當的文化底蘊取而代之。
雖然政策制定者們,或私心傾慕美日文化,或試著向原住民文化尋求靈感,但孰不知文化是歲月才情的有機生長,豈是寫幾本書、拍幾部電影或舉辦幾場會議,就可以將一個民族文化移形換影;畢竟在台灣島上,超過九十七%人口代表閩、客、國語、外省等漢族語言與人文,沒有一個跳得出中華文化範疇,所以,否定中華文化,等同於台灣軟實力的自我毀滅,除了讓台灣更沒有獨立自我,也不會讓下一個世代更接近那些自喻「政治正確」者吹噓的美好未來。
更有甚者,只破不立的「去中國化」,讓台灣教育長期處於「文化失根」的狀態,於是那些仰賴深層文化給予養分的音樂、影視、文學、設計等文創產業,近年來疲態盡顯;另一方面,以科技研發聞名的先進國家,皆十分注重哲學邏輯的思辨訓練,但以目前自我否定又指鹿為馬的教育基調,怎麼經得起任何的縝密推敲?又怎教育得出可改善台灣未來的教育家、科學家或政治家?
君不見,台灣人的悲哀從來不是外來政權,而是坐擁雄厚的中華文化資本卻自我厭棄,所以,別再相信去中國化等於獨立精神這樣的謊言,我們需要中華文化回歸教育與社會本位,為過去廿年的向下沉淪找回四維八目、詩書禮樂的向上之路。如果你還糾結著沒有唐山媽這樣的枝微末節,只要摸著那顆愛台灣的心自問:究竟你覺得堅持「文化失根」的政治正確重要?還是「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台灣」更重要?
(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