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矚目的中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於今(2017)5月14到15日在北京舉行,全球共29個國家的領導人及涵蓋110個國家的官員及61個國際組織負責人和代表出席;包括美日韓的代表團均與會參加。這也是中國繼去(2016)年G20杭州峰會再一次站在世界舞臺,掌控話語權;無疑也是川普主張貿易保護下,中國扛起全球自由貿易大旗的良機。究竟「一帶一路」對中國及全球經貿影響為何?又對臺灣的新南向政策有何衝擊?
「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導全球貿易之路
中國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陸續於2001年加入WTO;而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9月訪問哈薩克斯坦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不久後引起全球主要國家廣大的回響。分析其背後的動機,應是:第一,近年來,中國經濟成長走緩,屢創新低。因此,若能把握住周邊亞洲國家對基礎建設的強大需求。除可協助亞洲國家外,亦可避免中國經濟陷入長期赤字,是互利雙贏之舉。第二,「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亟需工業化和資金支援,可為中國產能過剩的化解和工業能力持續發展提供出路。第三,藉由「一帶一路」,成立絲路基金及亞投行可消化過多的外匯存底;同時亦可擴大人民幣貿易、投資和儲備國際化。第四,繞過美國控制的太平洋第一島鏈,從中亞經中東直搗西方文化核心,再連往歐洲,整合為全球市場。
進一步分析,「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互聯互通」不僅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對亞洲發展也有重要的指標意義,更是加速推動歐亞板塊經濟一體化的實現。
「一帶一路」共涵蓋65個核心國家,覆蓋面積約5,539平方公里,約占全球總面積41.3%及46.7億人口( 約占全球總人口66.9%);區域經濟總量達27.4兆美元,占全球經濟總量38.2%。其範圍之廣,影響之大,可想而知。而策略中的「一帶」,即是中國與中亞陸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主要是指向西打通陸路通路,一路向西推進至歐陸,對接基礎設施薄弱的廣闊西部腹地,特別在交通設施建設和油氣管道建設上著力。
其詳細的路線是由西安出發,沿著河西走廊,經蘭州、穿過天山兩麓,過烏魯木齊,然後途經中亞的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塔吉克,過西亞的伊朗、土耳其後進入歐洲,並繞道莫斯科,抵達德國,最後至大西洋岸的荷蘭鹿特丹,以及地中海畔的義大利威尼斯。
「一路」則是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及非洲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由東南海路加強互聯互通建設,其路線由中國東岸出發走海線各主要城市,包括:福建福州、泉州,後至廣州、湛江、海口、北海,入越南,取道麻六甲海峽、西進馬來西亞、印尼、緬甸、孟加拉、斯里蘭卡等,經東非肯尼亞、進入地中海希臘,最後北抵歐洲義大利。
「一帶一路」對新南向的威脅不小
不可否認,當全世界許多國家都趨向「一帶一路」湧向中國時,也讓政府「新南向」政策成了「新難向」,筆者所據以的主要理由有三:
理由一:東協南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新南向18個國家,包括東協十國(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紐西蘭、澳洲、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不丹;除了紐澳外,其他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16國重疊;且也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CP)成員國中的13國重疊。再者,新南向的目標國家占臺灣出口總值約22%,僅次於中國的40%。但近年來,不論是日本、韓國、中國或歐美等國,都如火如荼地全面搶進東協及南亞市場,新南向將面臨高度競爭威脅。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17.7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