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發生重大醫療事件,全台各地26家衛福部所屬醫院(簡稱部屬醫院),總提供緊急服務。可是,在一般民眾心中,與私立醫院、縣市所屬醫院相較,除了委託台北醫學大學經營的雙和醫院,其餘部屬醫院在民眾心中的印象,似乎差了一些。 部分歷史不輸台大醫院 命運差很大 觀察《遠見》調查北中南東民眾心目中最好的區域醫院,可以發現,歷史久遠的衛福部所屬醫院,大多排在中段,甚至後段。其中,只有成立38年的桃園醫院在桃竹地區擠進第三名,至於其他地區,縣市所屬的醫院多比部屬醫院還受青睞。 猶記得2016年,衛福部發行《守護台灣︰國家醫院風華再現》一書,裡面記載部屬醫院對台灣醫療的貢獻,描述他們在社區、偏鄉、離島,照顧民眾健康,改善台灣醫療環境,重要性不容忽視。 細數目前部屬醫院,其中台中、台南、嘉義、澎湖等四家醫院在日據時代就已成立,興建時間與台大醫院相近,歷史超過120年。 成大公衛所特聘教授陳美霞表示,部屬醫院可視為台灣醫療發展史的縮影。1950、1960年代,政府發展公立醫院,當時每個縣市至少設立一家省立醫院(部屬醫院的前身),一度是台灣醫療體系的主力,有過輝煌年代。 半世紀以來,省立醫院走過精省政策,1999年改隸衛生署成為署立醫院;2013年,衛生署升格為衛福部,這些醫院又升格為部屬醫院。只是,為什麼民眾會逐漸淡忘一度重要的公立醫院?它們是否原地踏步,無法跟上醫療轉型的步伐? 「這十幾年來,政府給的公共政策補助款緊縮,比過去少了一半以上!」,衛福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執行長徐永年感嘆,部屬醫院想要提供更好服務,卻受到限制。 醫管會副執行長郭長豐以位於新莊的台北醫院為例,院方有意擴大服務,將322張病床增加到499床,並增設核醫、放射治療科,增添人力物力,需要經費28億元,可是,院方只有15億元。 「部屬醫院不能向銀行貸款,」也不能對外募款,他表示,受限於政府會計法規,院方只能使用盈餘,但短少的13億元,不知該如何籌措?眼見鄰近的輔大醫院即將在2017年8月開幕,將產生病人磁吸效應,他很著急,台北醫院錯失增建時機。 郭長豐的憂心不無道理,醫療市場競爭激烈,負有公共衛生職責的部屬醫院,也無法擺脫競爭。
想看病,只能憑口碑,或向親友打聽、上網查看新聞報導,根本不具公信力。其實,醫策會有以科學流程考核醫院,但數據大多是給專家看的,不適合當就醫參考,健保署雖也參考先進國家,列出各醫院的醫療品質指標,但偏重專業術語,看不出病人滿意度。 反觀國外,多年來早就將醫院比照大學、飯店排名,不管是美國、法國、日本,甚至中國大陸,都有權威機構,每年發表當地最佳醫院排行榜,讓各醫院的醫療績效更透明。當《遠見》嘗試進行國內第一份就醫參考指標時,卻處處碰壁,只能調查國人對於各大醫學中心、各地區域醫院的好感度。是誰扼殺了病人知的權利?台灣真正的就醫參考指標,何時才能誕生? 生病的時候,大家都希望到好醫院、看好醫師,但是,怎麼尋找台灣的好醫院?好醫師又在哪裡? 台灣目前共有479家不同等級的大小醫院,健保實施已經超過20年,雖然民眾可以任選醫院,自由就醫,但台灣至今仍缺乏可供民眾參考的就醫評比建議。 想要看病,向親友打聽、上網查看醫藥新聞報導,成為許多人的作法。 國人苦等不到一份完整的就醫指南 某天清晨4點多,《遠見》記者來到台大醫院舊大樓,摸黑排隊掛號的民眾已有不少。其中一位民眾表示,他半夜3點就起床前來,希望掛到他上網查到的神經部醫師,可以治好他肌肉疼痛的問題。 但是,口碑摻雜了個人偏好,沒有科學依據,而且網路訊息真真假假,也不具公信力。 縱觀國內有專業人員實地訪查、以科學流程考核醫院的單位,只有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從1999年開始,他們接受政府委託,執行醫院評鑑,評定醫院等級,做為醫院申請健保給付的依據。但這樣評鑑的結果,是給專家看的,並不適合當成民眾就醫時的參考。 因此,醫策會近年又增加「疾病照護品質認證」,首次嘗試以病人觀點,檢驗醫院的醫療品質,並以心臟血管疾病為第一個認證的類別,未來還將增加心臟衰竭、糖尿病、腦中風、慢性腎病、晚期腎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六項認證項目,協助慢性病人就醫。 可惜的是,這項認證採醫院自願報名。例如,目前14家通過心血管疾病認證的醫院,就不包括台大、林口長庚、台北榮總等台灣民眾最熟知的醫學中心。不去認證不代表沒有能力治療,可能只是太忙,或認為沒必要。 「醫策會的照護品質認證,只公開通過的醫院,而且參加者有限,民眾依舊難以選擇,」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郭年真指出。 反觀國外,為了保障民眾就醫權利,多年來早就將醫院比照大學、飯店排名,不管是美國、法國、日本、甚至中國大陸,都有權威機構每年發表當地的最佳醫院排行榜,讓各家醫院的醫療績效更透明,讓病人擁有更多知的權利。甚至各國也十分重視病人口碑經驗,鼓勵大家上網發表看病心得。 美國舊金山起家的跨國評比網站YELP,則是在美食、住宿、購車、美容、生活起居指南之外,也提供就醫查詢服務,病人可以對醫師指名道姓,寫下治療感受,並以星等直接評比,讓網友查詢。 最近有研究顯示,美國YELP的病人就醫經驗評比,與美國官方的病患滿意度調查,兩者一致性極高,甚至YELP資訊還要更豐富,極具參考價值。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出院後三日以內因同一主診斷或相關病情之急診返診比率」「每張處方箋開藥品項數大於十項之案件比率」「血液透析尿素氮透析效率(URR)檢查比率」……,這些文字,都是「全民健康保險醫療品質資訊公開網」網站上列出的各醫院品質指標,不知你是否看得懂?是否了解其意義?你就醫前會拿它們當參考嗎? 為了符合二代健保醫療訊息公開透明的精神,健保署參考美國及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等國家作法,與專科醫學會、台灣醫院協會、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等醫界人士經過多次協商,從2005年11月,由各醫院提供健保申報資料,經過計算之後,在網站上公布。 過去12年來,健保署每年陸續增加二至三項指標,內容包含門診、急診、住院、出院等層面,並特別涵蓋洗腎、糖尿病、鼻竇炎、人工膝關節手術等八種疾病,至今共有258項指標。今年度還將增加乳癌、肺癌、大腸癌等高費用疾病的醫療資訊。 根據健保署調查統計,累積網站瀏覽人次達777萬人次,平均每天約有3000人次查詢,使用者滿意度為八成五。 專業醫療術語 很難當成治療參考 然而,這些數據能否真實反應各醫院的醫療成效?民眾能否從中找到適合的醫院就醫?又能否查詢其他病人的治療經驗? 答案顯然並不是那麼正面與肯定。成大公衛所特聘教授陳美霞認為,現有指標偏重醫療專業術語,一般民眾難了解,不但看不出病人是否滿意治療結果,也無法理解醫師是否對病人解說病情和治療方式,「指標應該顧及民眾觀點,」她建議。 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郭年真也表示,健保署網站上的指標,強調醫師是否按照標準作業流程,病人對此感受並不強烈。 國際研究醫療專業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曾在《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2013年10月號上發表文章指出,衡量醫療品質時,醫療機構傾向注意他們直接掌控或容易執行的臨床指標,導致不以治療結果為衡量標準,反而只看流程有無合乎醫療規範。這其實是不對的。 例如,治療攝護腺癌,儘管五年存活率至少九成,但病人更關心自己未來是否會尿失禁?性功能是否如常?而每家醫院在這方面的治療成果差異較大,需要品質指標說明。 他又舉糖尿病為例,醫院常以有無檢查低密度膽固醇、糖化血色素,或是以檢查腳部、眼睛為指標,但病人在意的是會不會失明?可能併發心臟病、中風嗎?還是會截肢? 對照健保署針對糖尿病設計的指標,果真如波特所說,是以檢查糖化血色素、空腹血脂、眼底攝影等比率為指標。不只糖尿病如此,消化性潰瘍疾病、氣喘疾病、鼻竇炎、洗腎等疾病指標,也著重計算醫師做檢查的比率。 其實,國外政府也設計了醫療品質指標。以心臟病為例,國外的指標,就似乎比台灣健保署的內容豐富多元。
【商務時尚】Travel Fox旅狐後背包
商務時尚 俐落隨行訂訂《遠見》5期,贈Travel Fox旅狐後背包 實用價990元
訂《遠見》雜誌一年 贈品諾家電14吋全方位DC直流馬達四季循環扇(遙控式)! 清涼價3,280元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