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死後的一百多年來,他看到各種歷史暴行與災難借自己之名橫行,應該一分鐘都沒有快樂過。而在故鄉,復活過來的馬克思會發現自己在各類店鋪裡陳列的形象之多難以計數……
去馬克思故鄉特里爾前,我一直不敢說,我要去見馬克思。經歷過中國的語境,「見馬克思」可不是隨便能亂說的。因為,這個俗語跟「見上帝」或「見閻王」是一個意思。好在事實上在特里爾也見不到馬克思。雖然後來我見了千百個馬克思,但沒有一個是真的。
夏天去特里爾待三個月,是參加特里爾大學的一個世界詩歌的研究計畫。馬克思雖然青年時代也寫過詩,但基本上和這項研究沒有直接關係(除了一個以馬克思為名的研討會)。馬克思出生在特里爾,卻與特里爾大學並無瓜葛,因為他在世時特里爾大學已遭法國統治者關閉,要等一七二年後才重新開張。但無論如何,馬克思依舊是當地的一枚大神(genius loci)。2018,正值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所以,在特里爾的大街小巷裡,隨時可以看到馬克思那一臉大鬍子的熟悉面龐,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諸如TUFA小劇場的演出招貼,《我來自特里爾》、《金錢噪音》……還有《青年馬克思》的電影海報。歐羅巴表演廳即將上演音樂輕喜劇《回來吧馬克思!》,海報上的廣告語是「比《共產黨宣言》更好玩!比《資本論》更浪漫!」一本有關尋找馬克思遺失手稿的偵探小說《福爾摩斯、茜茜公主和馬克思的遺產》也在書店裡和伊格爾頓教授的名著《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德文版並排推銷。連街頭的假日市集也命名為馬克思文化季,有吃有喝,有玩有樂。
在我住處附近的Deutscher Hof客棧門口,貼著幾張「馬克思生日快樂!」的喜慶招貼,看來是意在招徠各地前來朝拜馬克思而投宿的旅人。但我猜馬克思一定快樂不起來。在死後的一百多年來,他看到各種歷史暴行與災難借自己之名橫行,應該一分鐘都沒有快樂過。而在故鄉,復活過來的馬克思會發現自己在各類店鋪裡陳列的形象之多難以計數。從出生地走到Fleisch大街,一直往北朝黑門的方向漫步,他一定會欣賞到櫥窗裡琳瑯滿目的馬克思巧克力、馬克思咖啡、馬克思啤酒、馬克思蛋糕、馬克思糕餅模具、馬克思T恤衫、馬克思提袋、馬克思錢幣、馬克思手錶、馬克思儲錢罐、馬克思馬克杯(不是繞口令)……更不要說作為裝飾品的各類馬克思塑像、畫像、胸章……紀念品商店裡聚放在一起的色彩斑斕的馬克思,藝廊裡穿插在王公貴族間的馬克思,花園裡與裸女石雕相對而視的馬克思……讓人眼花繚亂。若見此情此景,馬克思會不會像歌劇《塞維利亞理髮師》裡的費加羅一樣唱起饒舌式的「Marx qua, Marx l□, Marx qua, Marx l□, Marx su, Marx gi□, Marx su, Marx gi□」(馬克思在這,馬克思在那,馬克思在這,馬克思在那,馬克思在上,馬克思在下,馬克思在上,馬克思在下)?馬克思啤酒的圖案上,只見老馬戴著墨鏡,一副黑道老大的模樣。而更為諷刺的,是馬克思儲錢罐的下面還印著Das Kapital,意思是「資本」(也就是《資本論》一書的標題)。這個白瓷的撲滿是一個讓你能從小實踐資本積累的工具。誰管馬克思寫的Das Kapital是不是對資本積累的批判和控訴呢!一個畢生批判商品社會的哲人,終於看到自己變成了炙手可熱的商品。
馬克思故居博物館斜對面有一家商店,貼在櫥窗上的店名就寫成「卡爾和燕妮□馬克思商店」的大字。看來非要把燕妮扯進來成為女主角,才能更有招徠顧客的吸引力。櫥窗裡也不乏卡爾和燕妮的浪漫故事書,比如《燕妮與卡爾□馬克思:作為資本的愛情》、《燕妮□馬克思:她與卡爾□馬克思的生活》、《燕妮與卡爾□馬克思:書信中的愛情》……有時封面上看上去像是羅密歐與茱麗葉。在特里爾商業區的中心,還有一家百貨商店就叫作MODEHAUS MARX(馬克思時尚屋)。這年頭,好像最時尚的莫過於馬克思本人了。商場裡有一件我猜大概是最便宜的商品,就是售價一歐元的馬克思大鬍子面具。我買了一件套在頭上,果然氣度非凡,彷彿立刻可以草就一篇〈共產黨宣言〉。
最初聽說特里爾和馬克思的關係,是一個據說是真實的,和中國人有關的故事(儘管聽上去像是段子):一隊中國官員訪問特里爾,閒暇中突發奇想,打算考察一下特里爾的風月場所。他們在大街上要問路,卻不知道德語怎麼說紅燈區,連英文都不會。其中一位攔住了路人,終於磕磕巴巴地問:「Where is the red house?(紅房子在哪?)」路人見他們典型中國幹部模樣,既然來自紅色中國,大概要找的是紅色革命的老祖宗吧?就把他們帶到了馬克思故居。幹部們到了馬克思故居門口不禁啞然失笑,決定將錯就錯(將對就對?!),進門好好學習。這的確很像是真事,因為沿著馬克思故居所在的卡爾□馬克思大街往莫澤河的方向走十分鐘左右,真的就是一片夜店區,沿街都是搔首弄姿的豔星招牌。中國官員們功敗垂成?抑或回頭是岸?
其實,馬克思故居的外觀是灰色的,一點也不紅。門票價格是五歐元,但門口並沒有檢票員,好像是特意給身無分文的流氓無產者放行的。展廳裡最有意思的是走廊裡的一幅長條的馬克思像,正面看一團糟,只有從一個極度傾斜逼仄的角度才能看到正常的馬克思。這正是拉岡的「歪像」理論,以及紀傑克的一本書名所提示的「乜斜觀看」。展品裡還有一些手稿:《費爾巴哈提綱》、《共產黨宣言》(燕妮批註),以及不少跟紅色中國相關的展品。我坐在恩格斯的座位上,聽對面沙發椅裡虛擬的馬克思幽靈講了一段肺腑之言:「親愛的弗里德里希……」
因為故居外的空地有限,中國為馬克思誕辰200周年而贈送的5.5米高的馬克思巨大銅像就豎立在了黑門附近的聖西蒙教堂廣場。在我看來,雕像風格像極了著名的文革宣傳畫〈毛主席去安源〉:昂首挺胸的英雄氣概,被風微微吹起的衣襬……只是青年毛右手拿著的傘換成了老年馬左手拿著的書。一絲不苟的德國教授發現,藝術家的外文名首字應為大寫卻刻成了小寫(Wu Weishan刻成了Wu weishan),是個小小的失誤。德國教授說,中國人並不在乎,這種對於瑕疵的放任或許正是「中國製造」的特色。
再往黑門的方向走,就會看到黑門邊上有一家給無產階級開設的沿街店鋪「一元店」。這棟色彩亮麗的房子才是真正的馬克思故居:馬克思一歲時就搬來了這裡,一直住到十六歲。在馬克思大街上的那棟可參觀的故居,只是出生地。一歲的馬克思,當然不如十六歲的馬克思更接近馬克思主義。如此看來,「德國製造」的,據說是經過專家們考據才確定的馬克思故居,也未必令人信服。特里爾的馬克思太多了。但真的馬克思在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