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在百年商圈的歷史光暈中
台北城的發展,迪化街占有重要地位,這個發展於清代,在日治時期蓬勃的商業街廓,不僅書寫了經貿發展史,在建築扉頁中也相對精采。
迪化街名取自新疆省會迪化市,此之前稱為永樂町,當地耆老慣稱南、北、中北街,泛指迪化街一、二段的區域;現在的商舖則以民生西路為中線,北側稱北街,南側稱南街。
老街的商業型態從販賣稻米、中 藥,到後來大放異彩的茶葉與紡織,許多人因此致富,也讓街道兩旁的商業建築繽紛多彩。街道寬度保持原有的七.八公尺寬,大致可歸納出閩南、巴洛克與現代主義式樣。樂山文教基金會與台大城鄉所在一九八八年發起保護老街屋活動,至此超過七十棟建築被完整保留,讓人們有幸得以欣賞歷經三個時代的美學設計。
欣賞老建築可從霞海城隍廟開始,左右依序欣賞現代主義風格的屈臣氏大藥房;有華麗巴洛克山牆、科林斯式柱的和億蔘茸行、顏義成商行與勳章裝飾,以及柱頭為毛莨葉泥塑的和隆行等等,其使用建材包括紅磚、洗石子,是商家們展現經濟實力的另一區舞台。
這些老屋除了原有產業外,多數在整修後作為藝文或餐館經營,其中不乏文創風格濃厚的店家,比較知名的有民藝埕、小藝埕、福來許、永興農具工廠、富自山中雜貨舖,是走訪老街時值得遊賞的地點。
迪化二○七博物館—重溫五○、六○年代建築風情 建於一九六二年,前身為廣和堂藥舖,二○○九年列為歷史建築,由創辦人陳國慈女士以私人名義購入,並規劃成主題博物館在二○一七年無償開放。建築物是一棟三層樓高的邊間屋宅,外牆以磁磚貼覆,有別於迪化老街一整排的洋樓、巴洛克風情,呈現的是大家頗熟悉的五○、六○年代建築風情。
陳國慈女士祖籍香港,對於老房子有一份濃烈的感情,曾經認養維護台北故事館與撫臺街洋樓,深信老房子本身就能訴說故事。二○七博物館以原狀修復,保留了初建時的語彙,包括一樓地面「老山高麗蔘」字樣的彩色磨石子地板,以及二樓邊角的弧形開窗。博物館不定期規劃相關特展,開幕時期特別以磨石子建材為題,設計首檔特展「無所不在藝的藝術—台灣磨石子特展」,後續也推出「聽.錄音帶與你」特展,讓人們重回那段卡式錄音帶的懷舊時光。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07 號 電話:(02)2557-3680 營時:週一到五10:00∼17:00,週六日10:00∼17:30,週二休 網址:www.museum207.org ※ 文章出處/資料提供:山岳文化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