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部門數據大改造!讓你一眼看懂臺灣社會的變化 由年輕人發起的實驗性計畫,歷時一年蒐集彙整公部門與國際組織報告,用數據力與設計力,讓臺灣變得更好
內容簡介:在圖表中,尋找改變的力量!數據不只是數字,折線的背後,是我們生活的高低起伏。『這二十年來,你過得好嗎?』『臺灣,你好嗎?』──寫給罵過、怨過、失望過卻依然愛著臺灣的你
作者介紹:Re-lab團隊 ,熱愛臺灣的資訊圖表設計顧問公司, 成立於2011年,使命是為有價值的資訊「簡單說好故事」,提供溝通策略顧問服務與圖表設計製作,一天到晚透過創新的溝通專案探索更多可能,同時驗證資訊設計的成效,在每一次的實驗中不斷進化。創業精神是用資訊設計「防止世界有代溝、守護世界的平等」!
搶先試閱:〈【兒少受虐Child Abuse】〉
▍受虐兒少是家庭問題中最無辜的受害者
隨著相關組織的倡導與媒體的關注,2004年以來愈來愈多兒虐案件浮上檯面,一路攀升至2010年與2012年的高峰。雖然沒有找到相關研究直接說明原因,不過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家中經濟惡化導致家庭關係緊張可能為其一原因,相關的社福團體以及相關人權組織都擔心因此衍生更多家庭問題*1,紛紛在2009年提出擔憂與提醒。另外,國人對於兒童受虐的意識抬頭,也可能是造成統計數據上升的原因)。
▍「責任式通報」有效嗎?第一線社工人力不足、公權力有限,有心無力
責任通報)數量逐年大幅增加,但開案數量卻不增反減,同時通報後兒虐死亡人數也持續成長。可見若想改善通報成效,還需要更多共識,而且大量的通報案件增加了第一線社工人員的調查負擔,讓後續處理機制無法完全接住受虐兒童,也因此無法真正減少死亡,這是必須持續關注與努力的重要方向。
在美國,兒少保社工個案比約是1比20,「但公部門兒少保社工個案量沒有限制,平均在35案上下,有時會到50案。」保護司司長張秀鴛於《今週刊》訪談中透露。位於第一線服務的社工,面臨如此龐大的個案量,該如何有效地給予個案完整的服務、拿捏介入深度及轉介機制?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社工的公權力往往不及警察,當兒少在第一時間面臨危險時,社工並沒有正當公權力介入臺灣家長管教孩子的權力,也因此社福相關部門作為責任式通報的主責單位時,無法使公權力走進家門,有效保護兒童少年。
▍2013年起推動的分級分類制度改善了保護的效率,還是漏接了求救的聲音?
重大虐待或殺子自殺案件約3成有保護案通報紀錄,若只以「受害者個人」為案件主體處理,通報後還是很難管控後續風險,唯有以「脆弱、高風險家庭」為主體,及早發現危險因子,並整合社福資源提供協助,才有機會預防不幸。
另外,針對所有兒童照顧的基礎「親職教育、育兒指導、諮詢輔導服務」也需要完整的規劃與落實,才能從根本預防兒童虐待的發生。
▍減少受虐兒童只是政府的事嗎?
最後再看一眼兒童受虐通報數量圖表,雖然總通報數量大幅增加,但「一般通報」的數量並沒有成長,顯示民眾的關注只停留在鍵盤上,社區及親友間的安全網絡尚未建立。要接住無助的兒童,就要先接住墜落的家庭,要接住墜落的家庭不能只靠政府,我們必須共同關心暴力事件背後的原因,鄰里間的互助網絡比加重刑罰有效。
〈【詐欺Fraud】〉
▍反詐騙政策奏效,讓詐欺案件逐年減少?
從2006年開始,詐欺案件數及財損金額皆開始顯著下降。主要原因可能為2005年底,165專線和全國警察機關建立「警察電信金融聯防平臺」,讓相關單位的平行合作更加緊密。不過,在警政系統逐年提升破案率的績效要求下,是否存在吃案以美化數字的問題,值得討論。
▍偵辦的詐欺件數,為何較警政署統計的詐欺發生件數多?
2006年以來,地檢署偵查終結的詐欺罪案件皆較警政署公布的詐欺發生件數多,2018年地檢署偵查終結64,222件詐欺罪案件,較發生件數多出四萬件。對此,法務部統計處回應,雖然詐欺罪屬於非告訴乃論,多數發生案件應直接由警方移送地檢署,然而實務上也存在許多提起刑事告訴的單純民事案件,而其起訴率低於其他詐欺案件。因此,若觀察歷年起訴件數,就會較接近警政署統計的發生件數。但隨著近年詐欺犯罪型態轉往較難查緝的跨國詐騙集團,詐欺案件實際發生的數量是否真的受到控制仍有待商榷。
▍詐欺少年犯人數持續上升,多擔任底層、高風險角色
2009年後詐騙定罪人數雖然持續下降,但少年犯的人數卻不減反增,十年來增加了一倍多。少年犯在集團中通常擔任底層的「車手」、「收簿手」,替集團收購親友存摺、到提款機前提領詐騙款項,因此被逮的風險也最高。
詐騙集團多利用金錢誘惑、「未成年被抓到會輕判」等理由吸收少年成員。而少年加入詐騙集團,除了同儕拉力、物質慾望驅使,更多是來自高風險家庭:年紀尚輕卻得自立生活、甚至是賺錢養家。
負責領錢工作的少年如同免洗筷一般,遭詐騙集團利用完即丟棄,任由少年去背負刑責。除了從源頭消滅詐騙集團、提升少年對犯罪刑罰的認識外,社會安全網如何接住來自高風險家庭的孩子?不只是行政機關,身為社會一員的我們也可以思考,是否有更溫柔的方式去對待犯錯的少年回歸社會,讓他們不會走上回頭路? ▶▶ 閱讀更多 Re-lab團隊 《臺灣數據百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