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每天約有四十四個大腸直腸癌新增病例 大腸直腸癌在近年來已竄升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及死因的第三名,每年奪走許多寶貴的生命。據統計,臺灣每天約有四十四個大腸直腸癌的新增病例,大約每三十三分鐘就會發生一例,每天約有十五個人因為大腸直腸癌而死亡,每年的新增病例大約有一萬六千多人,對於國人健康的影響相當嚴重。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除了少數與遺傳基因有關,如家族性腺瘤息肉症、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及發炎性腸疾病等,大多是散發性與後天環境有關。
探究其原因,可能是與我們的飲食日益精緻,纖維質食用減少,而且高溫烹調或燒烤肉類的攝取增加有很大的關聯。蛋白質在高溫下容易產生異環胺等致癌物,如果又缺乏足夠的纖維質來吸附降低濃度,經過長期刺激後,大腸黏膜就容易發生細胞變性,出現癌細胞。
早期的大腸癌因為症狀不明顯,所以不容易提早察覺,常常是在一般大腸鏡檢查中意外發現。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大腸癌的罹患率也會隨之升高,因此,年齡大於五十歲的人,可以接受糞便潛血篩檢,篩檢陽性的患者或者是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最好接受大腸鏡檢查。
如果有發現大腸息肉等癌前病變,可以提早切除,以達到預防或早期發現大腸癌的效果。如果害怕大腸鏡檢查時的痛苦,也可以選擇全身麻醉無痛大腸鏡或是全身正子攝影檢查(PET)。
大腸癌的症狀
較晚期的大腸癌與其他癌症一樣,都可能出現體重減輕的現象。而其他大腸癌的相關症狀,則與腫瘤分佈在大腸的位置有關。
右側大腸(包括盲腸、升結腸及部分橫結腸)因為管徑較大,而且糞便含水量較多且未成形,比較不會出現大腸阻塞的症狀,而較常發生的是,因為長期慢性滲血而出現貧血的現象,或是腫瘤變大後,在右下側腹部出現疼痛或硬塊。就因為右側大腸癌的症狀不明顯,所以往往在發現的時候,腫瘤已經長得相當巨大了。
相反的,左側大腸(包括部分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則因為管徑較小,而且糞便較成形,所以腫瘤比較容易造成腸道阻塞,或出現解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尤其是腫瘤位於直腸,更會出現大便出血、大便變細及�堳瑹嵾奏巧�顯症狀。
根據統計,大約有五十%的大腸癌是發生在較末端的乙狀結腸及直腸,因此如果有出現上述種種症狀時,接受一個迅速、簡單又較不痛苦的乙狀結腸鏡應該是明智的選擇。
若腫瘤發現得早,有很高的比例可以完全治癒大腸癌的治療是以手術切除合併淋巴結清除為主,近年來,腹腔鏡手術進步神速,傷口既小,恢復又快,只要幾個小洞就可以將腫瘤切除。
手術後根據病情需要及腫瘤期別,再決定是否給予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或放射治療等輔助性療法。一般而言,只要腫瘤發現得早,而且經過正確的治療,大多可以獲得相當良好的結果,甚至有很高的比例可以完全治癒。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雖然在所有癌症中名列第一,但是死亡率卻在肺癌及肝癌之後,可以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了。
最後,大腸直腸要如何保養以維持健康呢?簡而言之,每天攝取足夠的水分及新鮮蔬果,盡量少吃動物性油脂、紅肉及燒烤肉類,養成定時排便及運動的習慣,多注意是否有大腸癌的相關症狀,相信大家必定能遠離大腸癌的威脅,永保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