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只適合菁英、有錢人和乖乖聽話的人」,新加坡原來如此


【跟我學日語—中級報】以插圖搭配句型文法說明,讓你不僅瞭解文法,更可輕鬆、愉悅地學會實用的生活日語。 【柿子文化心靈養生報】提供健康、飲食、旅遊等各種人生體驗,讓你不只照顧自己的身體,也疼愛自己的心!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3/27 第 1240 期
 
   

•【聯合報】「把畸形當常態」,新加坡原來如此 ......

 
   

《醫界九大權威:癌症真的能預防》2015/04/24 (五) 19:30~21:00新書發表會 ......

 
    •歌德詩歌•股海尋寶圖•琴道•99個幸福時刻•道德底形上學 ......
 
   

•「只適合菁英、有錢人和乖乖聽話的人」,新加坡原來如此

 
  親愛的讀友們:

【川本三郎vs李明璁談東京散步:文學、歷史、電影之旅】

「東京學」第一人川本三郎,是電影、文學、都市評論家及鐵道迷,經歷過六○年代安保與反戰學運,也曾深入分析村上春樹的文本。此次他將與台灣知名社會學家李明璁對談,暢談見證過的東京昔往與繁華起落。

講題│文史之旅──東京散步:文學、歷史、電影之旅
時間│03/28(六)7:30pm-9:00pm
地點│誠品書店信義店 3F Forum
主辦單位│文化部跨域合創計畫•聞文堂•聯經出版•新經典文化•新潮社
自由入場,歡迎參加!

     
  【聯合報】「把畸形當常態」,新加坡原來如此  …>> more
  【聯合報】複製新加坡?台灣應走自己的路   …>> more
  【旺報】星人草根批判李光耀,又愛又恨   …>> more
   

《醫界九大權威:癌症真的能預防》流行病學教父 陳建仁、林口長庚護理師 譚敦慈 ,2015/04/24(五) 19:30~21:00 新書發表會 …>> more

   
作者/麥克•安迪

作者/克里斯提昂•賈克

作者/霍華•古鐸
作者/拉維•撒迦利
作者/班克
作者/李慧敏
作者/陳忠瑞

作者/李慧敏

作者/歌德

作者/康德

作者/高羅佩
作者/喬治•麥爾森
   
  


新加坡,原來如此!:一個成長在李光耀時代的公民真心告白

超越?羨慕?
在後李光耀時代,
聽聽新加坡在地人的焦慮和付出的代價。
2014至2015年華人地區熱門話題書,
書店讀者票選最愛讀的書之一

第1本新加坡人寫給全球人讀的新加坡在地生活紀實和觀察
用最親切的文字、最全面的視野、最深刻的紀錄、最真實的告白
完全顛覆你的印象,給你所不知道的新加坡!
一翻開就停不下來,談論新加坡最好看的一本書!
用全新的角度,勾勒時代的輪廓,書寫時代的心聲
BBC特邀撰稿人、土生土長的70後新加坡人李慧敏,
從個人的成長經歷與生活感悟,思考李光耀的治國之道與政策。

內文選摘(節錄)
精英崇拜
政府官員和一些研究新加坡模式的國內外學者常說,新加坡奉行任人唯賢的精英制度,是建立公正平等社會的優良體系,只要肯付出努力,誰都有機會出人頭地。

可是……

一、包攬人才
國家非常重視對人才和精英的挑選和培養。正如先前在〈十年樹木……〉和〈……百年樹人〉兩章所提到的,在教育制度上,成績優秀的天才們在小學三年級被鑑定有特殊資質後,早早就從一般學生中抽離出去集中栽培。其他較為優秀的才子們,在通過各種考試和分流證明自己的實力後,也能獲得很好的培養。

在學校裡,大家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淘汰,「好」學生憑著本事擠進「精英班」接受素質更優良的教育。到了高中,政府就會鼓勵這些學生申請獎學金到國外大學深造。

記得高中時曾看到政府機構派出一輛又一輛的巴士到一些精英高中去,載送學生到舉辦獎學金介紹會的場館,希望以豐厚的獎學金和美好的前途吸引他們申請。聽說這個到精英學校接送學生的「傳統」仍延續至今。

這當然也是新加坡政府包攬人才和防止國家人才外流的高招——早早發掘有頭腦、有潛質的有為青年,立刻進行招募,以最好的獎勵吸引他們,讓他們在求學時衣食無憂,只要專心把書念好,學成歸來後好好回饋政府。

政府提供的獎學金待遇相當不錯,除了幫優秀學生支付昂貴的全額學費外,也提供來回機票、住宿,甚至每個月還補貼生活費。獎學金得主在完成學業後則必須履行合約,回國在政府部門裡服務幾年。

政府如此善待優秀學生,是惜才愛才的表現,而為優秀學生打點一切,這樣他們就可以專心念書,也不會像其他國家血氣方剛的青年那樣憤世嫉俗,常常走上街頭與政府作對了。

聽說,各政府獎學金還不明文地按不同檔次來區分呢,這進一步反映隱身在新加坡社會的階級觀念。

一位獲得教育部海外獎學金的朋友就告訴我,獎學金得主的圈子裡其實一直在對各項獎學金進行再分類,教育部獎學金在檔次上就不如貿工部和國防部的。朋友還說,國防部國內和海外獎學金在級別上又有區別,而總統獎學金是各獎學金當中級別最高的,屬於最高榮譽。

不必靠這種「內幕消息」,我們從部長的背景來看,也可以看出一些蛛絲馬跡。你看,那些獲得所謂「檔次最高」的獎學金得主,往往都是政府機構高官,要不然就是成為內閣政要。

以上當然都不是官方的說法,而我相信官方也不會贊同這種民間觀察。就如政府一直強調「所有學校都是好學校」一樣,我相信官方也會表示「所有獎學金都是好的獎學金」。不過不管官方怎麼說,大家心裡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二、傲慢的精英
在建國初期,執政精英鞠躬盡瘁,為國家貢獻畢生的心力,他們的無私精神讓人肅然起敬。然而現今,「精英」二字卻成為一個讓人聽了覺得格外刺耳的貶義詞。

我詢問周圍的朋友,聽到「精英」二字有什麼感覺,除了「精英們」本身維護其制度的必要性外,其他的朋友們聽了,總會露出不屑的表情。

「這個政策一定是那些整天躲在辦公室裡的scholars想出來的餿主意!」

「政府不會吃虧的,他們請的那些scholars都很會算,預算案政府要給多少,最後又能得回多少,他們早就計算好了!」

「scholars」指的就是政府獎學金得主們。每當政府推出一項政策,或者條目眾多的優惠措施的時候,我們常常可以聽到這類不以為然的評語。

在大家眼裡,這些「精英」生活在雲端裡,與普通民眾脫節。在人們的印象中,「精英們」總享有特權,能不斷得到政府的關照。

最常聽到的「民間分析」就是,政府機構投資了大筆資源在這些獎學金得主身上,絕對要確保他們成才,因此必須保護他們,提供他們發揮的機會。除非他們的表現奇差無比或犯了大錯,否則他們在機構裡的升遷道路相當平坦,甚至可以平步青雲。

在教育普及、國民教育水準大幅提高的今天,「精英」享有特權的現象已經讓人有不公平之感——十八歲定了終身,其他大器晚成者則必須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在政府部門裡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此外,過分強調少數人的能力,以及「精英們」表現出來的傲慢態度,也是引起人們對精英制度和精英主義越來越不滿的原因。

前總理公署常任祕書嚴祟濤在退休後,近年來常針對新加坡政治制度和發展提出尖銳的言論。他曾在一場演說中直言新加坡精英傲氣凌人,而一些公務員的言行舉止就像是在奉聖旨辦事,這些人儼然是一個個「小李光耀」。

這番話是人們普遍觀察到,卻憋在心裡不敢公開說出來的現象。

為什麼這些話如此難以啟齒呢?

一、把這種話放在檯面上,必然會讓人認為那是出於酸葡萄心理:是你自己沒本事成為「精英」,無法享有特權,所以你現在只是在吃別人的醋。

二、我們也常常聽到一句不少新加坡人愛說的話:「是這樣的啦,習慣就好。」
就是因為「習慣」了,所以大家總是在把不正常的情況視為正常,只會認命地在私底下埋怨,卻從來不會對自己感覺不妥的現象做出任何改變。

在學生時代,我曾經和幾位來自所謂名校的學生和政府獎學金得主有過短暫接觸,其中一些人的傲慢簡直讓人不敢恭維。

記得有一位從英國大學畢業、後來在政府機構工作的獎學金得主,他的態度就十分狂妄。在聚會中,他先問清楚每個人的底細,如什麼學校畢業、是否持獎學金等等。最後,他選擇只跟其他獎學金得主交談。

出來工作後,我也接觸過另一些在外國知名大學念書的「精英」,發現他們都有諸多抱怨。他們認為自己被合約束縛了,因為他們的大學同學畢業後都進入財富五百強的企業賺取高收入,而自己卻被關在公家單位當個小小公務員,覺得才幹被埋沒了。

不單是新加坡獎學金得主,甚至連一些持新加坡政府獎學金的外來「精英」,也同樣一鼻孔出氣。

「在這裡念完高中我就去美國了,誰要留在新加坡。」一位在新加坡求學的中國獎學金得主趾高氣昂地說。

這位學生在初中時參加了一項由新加坡政府舉辦的招生考試,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取獎學金,被保送來新加坡上學。在談話中,發現她自視甚高,看輕她所有的新加坡同學。

天啊!新加坡的精英很傲慢,那不稀奇,可是怎麼連來到這裡求學的政府獎學金得主也同樣這副德性?新加坡政府怎麼把我們納稅人的錢拿去培養這些傢伙?但願這些「精英們」有一天能理解「滿招損,謙受益」這條古訓吧。

其實,在豐衣足食的年代,考到獎學金的學生已經不會像上一輩那樣,認為自己得到國家的恩惠。對他們來說,獎學金制度單純只是一種契約,而他們手上的獎學金,是他們憑著自己勤奮和努力得來的果實,跟國家的培養無關。

當然我們不要只停留在這些人的不屑,我們更應該深一層去想,為什麼這些「精英」會有這種夜郎自大的心態?

那份傲氣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和社會環境縱容了他們這種不可一世的心態?是不是學校裡的老師、校長,乃至整個社會都在不斷強調某種階級觀念,讓「精英們」認為自己是有別於他人的特殊群體?

讓人擔憂的是,如果我們依舊以這種模式篩選「精英」,並希望從中挑選出領導政府機構甚至是整個國家的領袖,新加坡社會的內部矛盾將來很可能一觸即發。

三、外來和尚會念經
小的時候,老師們常說,新加坡國土面積小,沒有天然資源,國家唯一的資源就是人,所以政府必須培養「有用的人」,讓他們成為國家棟梁,才能讓國家不斷發展。

老師們只不過是把國家領導人常公開說的話敘述一遍給我們聽罷了,他們希望我們用功讀書,有一天能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然而,老師們並沒有具體說明何謂「有用」。

但我們不是聽過一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嗎?而且老師也常說:「你看,那些掃地的就是因為沒讀書,所以長大後賺不了錢,成為不了有用的人。」所以在我們的印象中,書讀得越多就越有用,也會越有錢。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帶有嚴重的職業歧視:誰說清道夫對社會的貢獻不如律師?但這種普遍的看法說明我們的社會總是單純地以教育程度、收入以及專業身分判斷人們的存在價值。

小的時候我也聽過李光耀舉出的一個關於珍寶飛機的比喻。他說,新加坡人才非常匱乏,如果把整個新加坡社會最能起中流砥柱作用的三百人都集中在一架珍寶客機上,而不幸的,這架飛機墜毀了,整個新加坡社會必將瓦解。

這個比喻是在一九八○年代提出的,那時新加坡的人口只有三百多萬,我和我的家人、朋友們就在這三百萬人裡頭。如果那場災難不幸發生,那麼我們這些可憐的三百萬隻沒用的羊咩咩們不就群羊無首,等著任人宰殺的命運降臨?

我聽了李光耀的話感到又難過又害怕,期待著更多「很棒、很厲害」的新加坡人出現來拯救我們,以避免不幸的事情發生。

可是三十年過去了,「很棒、很厲害」的新加坡人還是不多,應該裝不滿一架可容納八百多人的A380客機吧!

為此,李光耀感到擔憂。

他在二○一○年接受《國家地理雜誌》的訪問時,就對新加坡人能力不足感到憂心。他一方面對大量中國新移民的到來表示歡迎,另一方面則批評新加坡人不夠進取。

在此之前,新加坡民眾已經對外來人口增加表達強烈的不滿,但這番怨氣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不但如此,政府一次又一次地強調國家需要依靠「外來人才」和「外來精英」的幫助才能保持競爭力,並將大家的情緒歸咎於排外心理,連同外來移民一道斥責新加坡人民心胸狹小,沒有海納百川的肚量。

果真如此嗎?

我之前也提過,在學習過程中,有些學生因為學習方式不同,無法融入現有的教育體系裡,結果遭到制度淘汰。這些學生可能有特殊才能,可惜無法得到更好的栽培,最後只能淪為平庸。

但大家是否想過,新加坡有過剩的庸才,是因為阿斗們太多,還是因為我們的伯樂太少了?

還有,我們看看許多所謂的「外來人才」吧。近十年政府大開門戶,吸引許多區域國家的普通白領員工。他們的到來,直接與一般的新加坡專業人士構成競爭。

由於來自區域國家的求職者願意接受較低的工資,所以在寬鬆的外來人口政策下,雇主傾向於聘請這些「外來人才」。有些機構將新加坡求職者拒於門外,專挑外籍員工,甚至連管理層都由外籍人士擔任。

在自己的國家裡沒有受到保護反而被歧視,這個現象奇特吧?人們對此不滿已久,但官方卻遲遲不表態,直至二○一一年選舉過後才正視這個問題。

同樣讓人感到困惑的是,我們不是在堪稱亞洲最優良的教育制度底下培養出來的國民嗎?為什麼時至今日在政府眼裡,除了少數國產「精英」以外,一般市民的才能卻比不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人才」?

我們向來奉公守法,老老實實地遵循著政府制定的各種條例生活,可是到頭來,我們卻被嫌棄能力不如外來和尚。而且當不少機構的管理層皆由外國人擔任,這是否也說明新加坡教育制度只滿足於培養打工仔?

如果一個家長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認為孩子不夠積極進取、不夠有創意,那麼這個家長是否也應該反思,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些問題?

四、精英的類型
我們執政精英的背景相似度非常高。就說我們的內閣成員吧,你看,他們不是軍官,就是律師和醫生,要不就是工程師,偶爾有一些銀行家和大學教授。

我看了看二○一二年包括總理李顯龍在內的內閣部長名單,發現十八人裡有六人曾是軍官,一人是私人醫院專科醫生、一名律師,其餘都是修讀經濟或工程科系,而有些則是在學校畢業後就直接進入政府部門或政聯公司任職。此外,名單中有超過一半的部長曾是政府獎學金得主。

至於他們所就讀的學校……劍橋大學、倫敦皇家學院、史丹佛大學、哈佛大學……,哇,都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頂尖學府……而只有四人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

看到他們的背景,我不禁要問,難道「精英」只有一種類型?難道只有醫生、律師、大學教授才配得上領導國家?

放眼望去,我們的周圍到底有多少親戚朋友是從醫或念法律的?新加坡公務員當中,教育工作者占了大部分,可是執政團隊裡曾經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卻為何難覓芳蹤?

更弔詭的是,歷屆的教育部長來自化工業、金融業、醫藥界甚至軍隊等領域,竟然沒有一個是教育界出身的。

政府在鼓勵人們投身教育事業的時候,不是常說「教育是高尚的事業,教育工作者是偉大的、令人尊敬的靈魂工程師」嗎?

是的,教育工作是一門需要經過培訓才能勝任的專業,教育部也絕不會允許從未受過教師培訓的人踏入教室誤人子弟。可是,我們發現政府總是安排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士來掌管教育事業。這是不是有意無意透露了執政者的某種思維和心態?

我在想,是否正因為外行人總在說內行話,所以我們的教育制度一再進行改革,卻始終找不到更長遠的、更能安身立命的根基?是否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的制度總是偏重功能性和功利性,缺乏對人文修養的重視?

這種安排是不是過度迷信「精英」的能力,以致認為只要是精英掌舵,任何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不光是教育部長,管理文化、通訊、藝術、社會發展等部門的部長,也沒有一個是相關背景出身的。

現任的通訊藝術部長雅國博士曾是工程系教授。之前掌管此部門的呂德耀曾是海軍總長,而目前管理社會發展部門的陳振聲則曾擔任三軍總長。

讓一位習慣按章行事的軍官或工程師掌管文化藝術,以及處理社會問題,很難讓人將他們與創意和關懷的形象聯想在一起。

執政精英們的背景都如此單一,他們真的能透析多元社會浮現的各種棘手問題嗎?尤其是獲得武裝部隊獎學金的部長,他們在十八歲之後負笈海外頂尖學府,學成歸來後,在軍隊裡受訓成為高級軍官。

在軍隊裡打滾十多二十年後,表現最出色的軍官們很有可能被納入精英名單,成為部長級的國家領袖。總理李顯龍就是軍官出身,而現在大家猜測將接棒成為下一任總理的人選陳振聲和陳川仁也都是軍隊將領。

這樣的政治精英培養過程,令人懷疑他們是否對一般新加坡人所面對的畢業、求職、失業、裁員等問題能有深刻的體會。除了這些軍事將領們,那些在金融業界打滾的金融人才是否有扎實的群眾基礎,也很讓人懷疑。

李顯龍領導的政府已經了解到,繼續強調精英將分化國民,造成民眾的怨恨情緒,最終將對自己的領導班子構成威脅,因此正試圖改變現狀。

例如,現在在教育部公布會考成績後,媒體已經不再為秀才狀元們添枝加葉,轉而不斷報導那些出身貧苦家庭或克服逆境考獲好成績的優秀學生。又如,在二○一三年總統獎學金得主中,媒體強調多數學生來自「非名牌」小學,試圖以此說明在新加坡英雄不論出身,誰都能有機會成為「精英」。

雖然媒體的報導和教育制度做出了小步改變,但仔細一看,就會發現整體思維依舊沒變。因為無論學生是否來自名牌或非名牌小學,他們最終都進入精英中學,往後接觸的都是「精英」,少與「資質一般」的「平庸」新加坡人往來。

另外,雖然新加坡政府已表示希望減少對學術成績的重視,但到目前為止,其動作和所傳達的資訊仍未能吻合。

就拿招聘廣告來說吧。我在香港的時候,看到當地政府機構刊登的招聘啟事,發現招聘單位雖然要求應徵者需要有大學文憑,但沒有學歷的申請者並不會馬上被排除在外,因為他們仍能以相關工作經驗作為應聘條件。

新加坡的政府單位呢?廣告上常常寫著要求應徵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大學文憑,有些甚至還指明申請者必須擁有至少二等榮譽學位。你看,官方的要求給大家傳達了什麼資訊呢?

五、滿紙特優
在二○一二年的五月補選中,人民行動黨推出了一位專科醫生許寶琨競選。大家一看,第一個反應是:天啊,又是另一個PAP模子生產出來的人選。至於反對黨工人黨派出的則是一名在某保險機構任職的普通職員李麗蓮。

從背景資料看,我們知道李麗蓮來自普通中學,修讀的是五年制中學,而非四年制的快捷課程。後來她升上理工學院,再考取大學文憑。按人民行動黨對學歷的嚴格要求,她根本不會是政府眼中的人才,然而在補選中,選民卻偏偏鍾情於這位學業成績不怎麼亮眼的普通人。

這讓我想起一九八四年大選中的一個小插曲。當時,波東巴西選區反對黨候選人詹時中是一名律師。他的參選打破了「反對黨候選人素質不佳」的觀念——因為過去反對黨少有大學畢業的專業人士出來競選。

儘管如此,李光耀仍有一些意見。

他當時比較了人民行動黨候選人馬寶山和詹時中的中四會考成績,指出馬寶山在十六歲時就考到了六科特優,而詹時中在一九五三年十八歲時才參加考試,而且只考獲六科優等,至於英文也只是剛好及格,必須重考才能得到優等的成績。在進行比較時,李光耀還用手指點了點太陽穴,質疑對手頭腦不靈光。

李光耀以二十年前的中學成績奚落人家,然而那一區的多數選民不買帳,把票投給了「頭腦不靈光」的詹時中。

二○一一年的大選,由於詹時中改變選舉策略,轉到另一個選區角逐,結果敗選了。

那時的他已經呈現老態,也因為中風導致行動遲緩。在答謝選民的支持時,他吃力地發表了一段演講,一個字一個字地敘說當年被李光耀譏諷的事。他的語氣中沒有怨恨,只有對人們的關懷。他激勵年輕的一代,告訴他們不要因為學業成績不理想而認為自己不如他人。

他費勁地講完了這段意味深長的話,台下熱烈的掌聲也久久不息。

這段話,讓人們看到新加坡政壇上最充滿人情味的一面。

是的,請不要再告訴大家,只有學業成績優秀的人才有資格領導我們。人們要的不是只會考得滿紙特優、表現得高高在上的狀元,而是能夠誠懇地與人民並肩,共同解決、克服各種民生問題的領袖。

六、部長們又加薪了!不……後來減薪了!
新加坡總理和部長的薪水是全世界政客當中最高的。總理李顯龍的年薪目前比美國總統歐巴馬多出五倍。

李光耀當年在制定部長們薪金標準時曾解釋,提供高薪是為了吸引最聰明的人進入國會。他說,他發現英國牛津、劍橋大學等最頂尖優秀的學生,畢業後都從事其他行業賺大錢,而不涉足政壇。因此,他認為必須以高薪吸引腦袋瓜子最靈光的優秀人才加入政府,而且他也表示高薪是防止官員貪汙腐敗的重要因素。

由於在李光耀執政時代,我們的確看到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了,也相信執政者的執政能力,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都接受這套作法。

然而到了二○○○年以後,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經濟社會問題接踵而至,總理部長領取高薪的模式,在二○○六年和二○一一年大選中就成了眾矢之的。李顯龍總理也意識到問題如果不解決,這將會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課題。二○一一年選舉過後,經過一番檢討,政府薪資進行「大幅削減」。

雖然政府主動減薪,讓人覺得誠意十足,但由於薪金仍然偏高,所以這個課題依然會繼續牽動新加坡民眾的政治神經。

另外,以高薪維持政府廉潔度的說法,恐怕已不能完全再被人們接受。在全球清廉指數排名上,紐西蘭和丹麥、芬蘭等一些北歐國家的排名都在新加坡之上,而這些國家的領導人薪資卻遠不如新加坡的部長。這說明了高薪未必是確保政府清廉的最佳良方。


^TOP
    
   
    孩子提早學習真的好嗎?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靈,一心給予孩子大量的課程,孩子提早學習真的是一件較好的事嗎?也許沒有定論,但孩子是否因此壞了學習的興致?得到反面的效果,值得父母深思。

旅行渡假穿搭技巧 輕鬆享受時尚
現在正值時裝周期間,許多編輯、超模們也忙著飛奔各地參與時尚盛會,那你知道她們出國旅行的穿搭小技巧是什麼嗎?這幾點學起來,下回出國時試看看,也許會有很棒的效果!
 
  
聯經出版公司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
關於內容請洽
聯經出版公司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