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297期】 2015.10.22每週四出刊 | |
|
|
 | 全民總動員 防疫五招不可不知 | 作者:黃漢華 攝影:張智傑 | 登革熱沒特效藥,若有發燒症狀,立刻接受治療,重症者致死率可以降低。《遠見》彙整專家建議,提出五大建議,提供防疫參考。 | | 台灣在1965年成為全球第一個瘧疾絕跡的國家,聲名遠播國際。50年後的今天,台灣卻因為登革熱疫情高升,還讓中國大陸發布對台旅遊警示,這讓觀光業者擔心,還會不會有其他國家跟進,影響台灣聲譽? 同樣是藉由蚊子傳染的疾病,卻讓台灣的公共衛生在半世紀後,有著截然不同的情勢。 發燒別鐵齒 儘速就醫治療 登革熱在東南亞是常見傳染病,麻煩的是,至今尚無特效藥。今年截止9月24日,台灣已有42人死亡,其中以老人、慢性病人和癌症患者居多,有人甚至發病當天就死亡。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儘管沒有特效藥,但愈早發現治療,重症者致死率可從五成降到兩成,甚至不到1%。 但是,「人們很鐵齒,往往以為發燒不須立即就醫,」成大微生物暨免疫研究所副教授彭貴春研究發現,42%的登革熱病人是在發燒第四天,才去看醫生。算一算,從蚊子叮咬到就醫,病情已進展10天,死亡機率就會增加。 目前台灣登革熱以第二型為主,死亡人數已是2014年的1.5倍,也超過2002年死於第二型病毒的19人。假使和今年東南亞國家的疫情相較,台灣的致死情況也比他們嚴重。 馬來西亞統計到9月20日有8.8萬例、造成219死、每萬名感染者約有24死;泰國至9月14日有7.2萬例、造成63死、每萬名感染者有8人死亡;越南至9月13日已有3萬例、造成18死,每萬名感染者約6人死;台灣每萬名感染者則有27人死,高過泰國、越南和馬來西亞。 「我看到台灣的死亡人數,嚇了一跳!」國衛院特聘研究員蘇益仁帶著驚訝的語氣表示。 曾任疾管局(現為疾管署)局長的他是國內少數傳染病防治權威,他認為,今年流行的第二型登革熱,有發燒、腹瀉、頭痛等症狀,很像感冒,醫師如果沒有及早發現,病人可能延誤正確治療而死亡。到底未來如何徹底防疫呢?綜合專家意見,共有五大努力的方向。 建議1〉 防疫醫師入疫區看診 蘇益仁認為,「不是醫師就能治登革熱,北部的醫師就未必會!」由於南部是台灣的主要疫區,他建議疾管署的防疫醫師也應走進疫區醫療現場,加強看診能力。 「如果不到疫區,就無法了解登革熱病毒的特性,」也是內科醫師的他回憶,2002年曾到越南胡志明市考察登革熱,才知道不易診斷,病人通常在第4天晚上或第5天,必須每兩小時輸血,否則會因為血小板急速減少而死亡。 看看台南市疫情發展,遠超過疫管署原本預期,由於沒有事先擬定因應措施,沒有依病情輕重分流病人,不僅一窩蜂湧入醫院急診室,增加醫護人員負擔,更影響治療效果。 直到9月中下旬,台南市超過1萬例,疫管署才召集六家醫學中心專家,組成「登革熱醫療顧問團」,並和醫師公會全聯會、感染醫學會、台大醫院等單位,舉辦研討會,由專家傳承治療經驗,協助醫師早期發現症狀,降低死亡風險。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  | |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