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商場歷經光華橋下、鐵皮屋時代,到現在搬入光華數位新天地大樓,理應隨著硬體設施的改善而由所改變。但日前走了一趟,卻發現許多過往著名的老店,不是收起,就是店面縮減;反倒是手機、平板配件、包膜店家隨潮流而起。
二度搬遷前的光華商場,依然保留了當年橋下市集的特性,許多奇怪特殊的電子零件與電腦周邊,都僅能到當地才找得到。但搬進新大樓、經過整併調整後,反而讓特色盡失。在網路購物的競爭下,顯得日益蕭條。就電子、電腦產品的發展上,其實不意外,秋葉原類似店家也是逐年走下坡。
但光華商場並不像秋葉原有獨特的次文化支撐。儘管有著不少影片光碟、遊戲、漫畫的賣店,卻不足以構成產業。搬遷過程中,每每被攤在太陽下的情色、法律邊緣消失(秋葉原的巷弄中也不乏這些店家,於另一面支撐著經濟);隨著捷運兩線開通,水漲船高的租金也讓新的店家難以進駐。次文化的集中地,反在台北地下街形成完整聚落。
光華商場後方,由鴻海得標的台北資訊園區,將於今年底明年完工。郭台銘號稱將打造台北秋葉原,也希望能提供創業空間、打造產業鏈。不過,一度被洗淨的次文化,由上而下重新打造時是否能扎根。就得視主事、投資者是否能放開陳腐思維、對「文化」單一標準的認知,敞開心胸接受完全不同的新想法而定。
秋葉原得以從電子街成功轉型,就是能接受任何極為小眾的趣味,並且讓方萌芽受主流文化打壓的次文化能有其群聚的正當性,由下而上地從單獨個人興趣的集成,領導整個區域的發展。若無法提供這種自由、給予得以轉成正常事業的投資,將光華商場打造成台灣的秋葉原,無非只是表層、皮毛上的想像,只會讓能創造產值的次文化再次遁入地下,難以成為正式的產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