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什麼」比「看見什麼」更重要! 對於習慣制式思考的人來說,以往填鴨式教育的影響頗深(像是小編我就是啦),好處是我們對理解事物有固定、直接而快速的思維模式,但是對於需要觸類旁通、擴展延伸的創意發想,可能就會感到較吃力困擾。不過現代教學著重於孩子的多元發展,尤其鼓勵圖像式的思考。如果現在拿《小王子》裡的「帽子vs.蟒蛇吞象」來做例子,孩子聯想出的答案肯定會百百種。 對於不習慣「看圖說話」的人來說,「無字書」是訓練觀察力、聯想力和表達力的最好訓練。以艾拉•馬俐(Iela Mari)的《樹木之歌》的構圖為例,大樹的位置和地平線高度都是固定的,以引導讀者在翻頁間,觀察樹上與地下出現不同的細微差異。從書中的樹葉顏色的變化、草叢的茂盛與枯萎,鳥兒的聚集與飛離……,都可以是觀察的重點,並且幫助讀者體會出作者不曾明言的「季節」感。觀察所見的答案,可以依個人所見、天馬行空的去詮釋,但是在「看見」-「聯想」-「理解」-「表達」這一連串的過程中,則已經幫助孩子(甚至是大人)在腦海裡完成了一個精采的故事。
多年以來,艾拉•馬俐的系列作品就深刻地影響許多國內插畫家,這本《樹木之歌》也是繪本書迷的夢幻書單之一,更是許多設計科系學子參考模仿的對象。簡潔又俐落的風格、深富設計感的藝術品味,雖然無文字卻又蘊含無限禪意的韻味,熱愛繪本的書迷怎能抗拒得了艾拉•馬俐的魅力呢? ☆★延伸悅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