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屬於中國的經典藝術,傳承著東方精神,其創作內涵與中國武術、中國醫學都有著相當密不可分的關係,這與西方的創作形式是截然不同的,在當代藝術的氛圍中,其藝術表現仍獨樹一格。書法,從溝通記錄到抒發情懷,從功能性的技術輾轉演變成賞析的藝術形式,囊括了實用性和藝術性。科技進步,溝通方式從握著筆桿書寫,轉換成在鍵盤上「敲打」疾書為主。然而,人們依舊對手繪質感的文字著迷,甚至在電腦字體庫中,設計模擬書寫質感的文字,這種對書寫方法和觀看的矛盾,總是讓人啼笑皆非,而身為能使用正體文字的台灣人而言,擁有優美的結構文字,那即是我們的優勢和利器,須重視及保存。 陳啟豪、葉乙麟兩位藝術家,同樣在水墨中,找到一種介於傳統與當代藝術,平衡兩者間的創作概念。《繡譜》一書言:「藝之巧拙因乎心,心之巧拙因乎境」,意味著從環境中體會心境,從心境中取出創材。若以1970年代義大利超前衛藝術的「Achille Bonito Oliva」概念,藝術應該回歸主體,回到藝術作品以及藝術家本身,而非虛無空泛的論述。反映在此,兩人於創作上完全展現出自身的感受以及作品的表徵,一人行畫一人行書,不同的表現手法卻導向相同的微觀思想。 陳啟豪認為,當西方藝術思潮東進,筆墨漸為種單純創作媒材時,他依舊想探尋著前人的足跡找尋濡墨過程中的存在意義。筆在楮上遊走,「點、努、側、掠」轉化為動詞時,吐納間距的節奏漸為顯著,自我存在的感受在方寸之間轉為清晰。「入山竹溪繢事」將2005至2009在舊居「竹溪草堂」的生命狀態一一呈現。瓶花供養、草木折枝、山嵐雲岫,原本生活在台北的啟豪,2004移居台南府城,將不慣置身於幽閉空間的自己寄託於楮墨之間。偌大的空間,以簡易的筆墨呈現,在前人八大、弘仁中可見,或許這是他們對於佛學、禪理、老莊的感悟,而啟豪只是在找尋一個合適的存在空間。八大的奇絕、弘仁的冷峻,而在啟豪作品中的飄逸,實為他平日臨帖所現,他說:「我想,這是我追求文人美感的部分,自然的文人雅韻。」 影響葉乙麟創作最重要的關鍵,是2011年有幸見得謙受堂所藏的墓誌銘拓本。墓誌銘風格多元,常見端體書寫於一寸內見方的界格之中,點畫之間呈現刻鑿、且樸實天真的書寫趣味,每一方拓本在風格上表現,幾乎都呈現出獨特的風貌。他以開放式地廣納此種書寫風格,透過長期的浸濡,從書寫中發現,穩定的書寫動作可以讓心緒穩定,藉此,呼吸、體溫等生理狀態都能趨於平緩,進而穩定精神情緒,呈現出最真實的葉乙麟。 宋代韓琦《夜合詩》云:「俗人之愛花,重色不重香。吾今得真賞,以矯時之常。所愛夜合者,清芬踰眾芳。」清芬是形容夜合花的高雅清香,以此象徵本展覽將帶給觀者一種新的書畫審美意趣,如同賞花雅趣一般。可以從視覺上的色彩駐足,轉而體察嗅覺上的氣味發想。清代隨園主人曾言:「蠶食桑,而吐者絲,非桑也;蜂採花,而釀者蜜,非花也。」藉此展覽體悟創作者的內化過程,以探尋養成背景與言行心緒。兩位藝術家藉由不同類型的兩種墨法,同樣表現出他們眼中對當代台灣的思維,既傳統又現代的視覺感受,期待引起同樣生活於現代城市中觀者們的共鳴與深思。 DATA 《清芬踰眾芳》陳啟豪、葉乙麟雙人展 活動時間:2013/10/12-2013/12/29 活動地點:鳳凰特區Zona Fenix 台南市南區金華路二段34巷12號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