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說到頒獎典禮,直覺值得關注或是辦得好看的,不出美國奧斯卡或是葛萊美獎,國內的話,大概馬上想到的,不是金曲獎就是金馬獎。
「頒獎典禮」在這兩年出現了很大的變化,而且幾乎都跟科技有關。舉凡表演舞台上的浮空投影、光雕投影、投影搭配LED動畫……等等,不但提高典禮可看度,大量的商業廣告與經濟動能投入,加上社群媒體的加乘效應、配合著跨頻裝置與銀幕的趨勢與大數據分析的到來,在規模經濟的市場,幾乎沒人會放過一場重要頒獎典禮,所帶來的可觀效應。
然而這幾年辦得最好的典禮,應該算是「全英音樂獎」(BRIT awards)與「歐洲電視歌唱大賽」(Eurovision song contest),前者長期受到master card贊助,近年來(自2011年起)在O2場館的典禮,已經朝不規則動線多元舞台方式呈現,無論表演或頒獎,在視覺動態上常常做到讓人嘆為觀止,收音更是好得驚人。後者在這3年大玩無縫接軌的多銀幕視覺效果,這個全歐洲的年度盛事,在2000年起就做網路線上直播,至今一晚的比賽,可吸引到全球6億人口收看,多少贊助商想要進到這�,可想而知。
典禮上展現的是,表演者跟舞台上結合數位科技與音樂視覺的美感呈現,典禮旁是無數鏡頭的追蹤紀錄,和現場觀眾的熱情歡呼,典禮外是數據分析公司大展身手,狂追社群討論與網路聲量的奮戰時刻,這些都讓一晚的典禮,變做看得見的活動高峰,跟看不見的巨量分析累積。
華語流行音樂的市場有多少個億的人口量,本就是個非常適合朝科技社群與大數據方向走的產業,但前提是,所有人能對數據抱持公開透明與誠實以對的心態,想想我們連個整合流行歌曲Top.10銷售、下載與串流與點擊量的榜單都無法推出,不免感到有些遺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