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蕭邦大賽決賽名單已於周五晚上公布,今天開始進入決賽。五年前的蕭邦大賽,從第二輪起就已清楚顯示是五六位鋼琴家競逐的局面,本屆則峰迴路轉,不少參賽者在準決賽喪失光芒,卻也有更多選手更加出色,帶來一個又一個驚喜。 對筆者而言,本次決賽名單也是五、六位競逐的局面,而能問鼎冠軍的其實只有兩位。我非常喜愛俄國鋼琴家席徐津(Dmitry Shishkin)的演奏和選曲。他在比賽上的表現顯示他有技巧也有頭腦,還有叛逆大膽與強烈主張。我欣賞這樣的蕭邦,也期待聽到他演奏其他作曲家。 說到叛逆大膽,1980年阿格麗希首度擔任蕭邦大賽評審,因為技巧超群但彈法特殊的波哥雷里奇沒有進入決賽而退出抗議,導致後來的得主鄧泰山承受諸多閒語苛評,對他造成諸多不必要更不公平的傷害。三十五年過去,今年鄧泰山是蕭邦大賽副主席,比賽全程坐在阿格麗希旁邊,兩人交談融洽,決賽名單更包含好些可能會引起極大爭議的參賽者,包括演奏品質不穩定,以惡趣味和壞品味「驚艷」全場的立陶宛鋼琴家歐索金(Georgijs Osokins),還有彈得英武生猛卻相當粗糙的克羅埃西亞鋼琴家朱瑞尼克(Aljosa Jurinic),堪稱大賽史上最「勇敢」的決賽名單,讓人不禁笑嘆人生之諷刺。 決賽好手中,這裡特別要提的,是美國鋼琴家陸逸軒(Eric Lu)。 他在第二輪彈完,我在筆記上寫下「他有一顆演奏蕭邦的心」。他的第三輪表現,我認為絕對是本屆比賽中貨真價實的蕭邦演奏家(Chopinist)。他有明確的個人特質,情感思考和技巧完美搭配,其馬祖卡舞曲的精采表現絕對可以角逐馬祖卡獎。第三輪重頭戲《二十四首前奏曲》,曲曲都從樂譜指示出發,也曲曲都有個人心得。第十五首降D大調前奏曲(《雨滴》),他的旋律先是強烈傾訴,樂句全在訴說。進入中段轉成C小調後,更把聽眾帶入死蔭幽谷,召喚出死神現身,其格局氣魄之恢弘開展,可比得上拉赫曼尼諾夫一整部《死之島》,音樂表現感人至深。 我很開心地承認,自己居然被一位十七八歲的青少年所詮釋的蕭邦所深深震撼。這是本屆比賽最不可思議的魔法時刻。如果他的協奏曲沒有失手,我想我們或許可以迎接一位華(台)裔美籍的蕭邦大賽冠軍。而作為一位聽眾,現場能聽到這樣直指心靈的演奏,被一個超齡大男孩的蕭邦逼出淚水,無論最後結果為何,我一點都不在乎了。 誠心推薦陸逸軒的演奏,希望大家都能聆聽如此難得的蕭邦。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