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是中樞神經系統或前庭功能不全,並伴有身體空間定位感障礙發生的病症。別小看哦!眩暈發作可是會讓一個人對前途與人生失去信心。眩暈發作通常都是在姿勢變化時,如剛躺下、早上起床、天氣大變化(突然間轉冷或變熱),若到醫院做檢查,診斷以梅尼爾氏症、眩暈症或半規管不平衡居多。但事實上,在我三十七年的看診經驗中,僅有鮮少案例是真正的梅尼爾氏症,而嚴重眩暈到會造成劇烈嘔吐、移動困難的內耳神經炎,更是少見。 我可以確定的是,絕大多數的眩暈症都是長期姿勢不良,再加上平時營養不平衡(甜、寒、涼攝取太多)所致,也就是說,眩暈症是脊椎側彎、駝背加上虛寒體質,而導致椎基底動脈循環不良,這代表脊椎動脈的血液因為各種原因所形成的阻礙而循環不良,送不進內耳動脈而導致缺氧。 檢查病人的後頸背交接處,幾乎皆有內陷的現象;觸按病人的風池穴,也都會有單側疼痛的情況;仔細比較兩側頸椎,可發現疼痛邊的C1、C2橫突有明顯凸出;請病人注視我的食指,跟著指尖上下左右移動,透過眼睛的眼振檢查,可發現疼痛側出現平行停頓眼振現象──眼振幾乎會伴隨眩暈症發生,故可藉由檢查眼振來了解病因;平行眼振代表著周邊神經問題(而非中樞神經障礙),也就是單側頭頸肌腱因側彎發炎腫脹而壓迫神經血管,進而引發眩暈。 治療有兩大方向:調理姿勢和正確營養補充。 1.自我調整脊椎:多年來,我總是不斷要求病人,在生活中行住坐臥隨時注意姿勢是否端正,保持提腰、挺胸、收下巴,並經常伸展自己的姿勢,一日至少三次以上,此外,也可自我按摩頭頸常見的肩痛點(以頭部兩側太陽穴,頭頸交界處的風池穴、天柱穴,和肩頸交界處的肩﹝中、外﹞俞穴和肩井穴居多),讓氣血通暢地運行頭部,只要腦血管循環順暢,眩暈狀況就會自然改善痊癒。 2.營養補充:在臨床上,雖然眩暈病人大多數有頸椎側彎,但在多少都有些駝背的老年人當中,卻只有少數比例有眩暈症狀──兩者並不完全交集。後來,經長期仔細觀察病人的氣色後,我發現,原來老化虛弱、中氣不足才是眩暈的真正原因,尤其反覆眩暈發作的病人──身體愈虛愈不運動,食慾不振,營養消化及吸收不良,長期下來,肌肉群萎縮退化,愈來愈難維持抬頭、挺胸、收下巴的好姿勢,駝背情況也就更嚴重了,這是惡性循環。 情況嚴重者除了需要到復健科做脊椎牽引矯正,或請中醫推拿、針灸以疏通筋骨,也需要使用藥物來緩解症狀。 日常能做的保健就是吃好一點:補充完整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C和銀杏萃取物。除此之外,我也會要求病人燉藥膳雞湯溫補元氣,你可以加人參、花旗參、黨參、黃耆、羊奶頭、紅棗、刺五加、枸杞等;非常脆弱時,午時前可以加兩片薑滋養陽氣;嫌麻煩的病人則可以利用市面上各種人參雞精、靈芝或蜆精等養生產品。 平日飲食中,要正確補充各種溫暖、營養豐富且五顏六色的食物,盡量不要再吃寒性、清涼、甜蜜蜜、傷胃腸的食物,以免加重虛寒體質;另一個大重點就是──多運動伸展,多接近陽光、原野大地。最後,記得時時保持正確姿勢。這樣一來,你才能真正找回健康,改善暈眩。現今這個年代,低頭族、熬夜族也容易發生暈眩,我稱之為「伸頭鵝頸」的文明病症候群,這是不重視姿勢、生活作息不正常、營養不均衡所致。 低頭看手機或工作時注視電腦,忘神之餘,頭、頸和胸部愈來愈往前、愈來愈低,在不斷低頭、抬頭加轉動頭部的各種動作下,頸椎內陷側彎而壓迫到脊椎動脈的前末兩端,一不小心,無論是勞累、姿勢變化或受傷,都可能引發眩暈發作。因此,休息、補充營養加上自我脊椎調整,使用電腦、手機時避免不良姿勢,就是最重要的居家保健重點,如果能同時加強腸胃功能(例如補充益生菌、酵素和纖維質)、注意營養補充、持之以恆地運動強身,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