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在諮商室裡,或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看到「害怕情緒」成為人生中很大的絆腳石。
當一個人對情緒愈陌生,就愈不敢靠近情緒,愈害怕去感受情緒。於是,許多人因為害怕挫敗,所以不敢嘗試;因為害怕心碎,所以不敢去愛;因為害怕未知與焦慮,所以不敢做改變。
因為懼怕情緒,許多人把自己關在用鋼筋厚牆蓋起來的心牢裡,只敢待在原地,一步都不敢踏出。
待在心牢裡或許讓人覺得很安全、很熟悉,但是也失去了與生命的連結、與這個世界的連結、與他人的連結,還有最重要的是,與自我的連結。這些人與人之間真摯的連結來自情緒——當我們能夠貼近觸碰自己和他人的真實情緒,我們才能看見自己,看見他人。
曾有個案問我:「去感受情緒有什麼用?讓自己悲傷難過、讓自己生氣,又不能改變任何事情。」的確,感受情緒或許無法改變那些既定的事實,但是,情緒就是情緒,沒有對錯。情緒是面對發生事件的自然反應,需要好好被感受。而當你認為「反正悲傷也沒用,不要去想!」就是在壓抑、推開那些情緒。
這些被壓抑的情緒並沒有離開,而是一直被儲存在你的內心和身體裡:那些未被承認的悲傷累積成憂鬱、未被好好釋放的憤怒變成憎恨、沒被好好感受的痛苦變成折磨。於是,你身上背著一箱又一箱沉重的情緒包袱,你變成這些情緒的囚犯。
累積的情緒,會崩塌下來
情緒累積久了,總有一天會垮下來,英國哈利王子就是一個例子。
1997年,當黛安娜王妃車禍身亡時,哈利王子只有十二歲。2017年,黛安娜王妃過世二十年的紀念會上,哈利王子坦承,從十二歲之後,近二十年來,他非常努力地不去講、不去想媽媽的死亡。他形容自己就像是「把頭埋進沙子裡」,拒絕去想關於媽媽過世的一切,因為他覺得:「想了只會讓自己難過,又不會讓媽媽回來,那幹嘛要想呢?」
直到快三十歲,那些累積已久的劇烈情緒突然朝他撲擊而來,他不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他感到焦慮、憤怒,好幾次瀕臨崩潰,常常覺得自己要失控攻擊人。他開始接受心理諮商,並且利用拳擊來抒發憤怒的情緒,這才一步一步慢慢挖出那些被掩埋二十年的哀傷。
我有許多個案都認為,如果要免於被情緒控制,就要把情緒推開。許多人用盡力氣逃避情緒、忽略情緒,或是使用各種防衛機制來阻隔情緒靠近。不僅如此,在這個強調正向思考的社會,許多人倡導著「改變想法、想開心的事情」就可以讓負面情緒離開,這樣的方式或許只對某些人有效,不然,如果真的可以單單藉由改變想法就改變情緒,就不會有這麼多人苦於憂鬱症、焦慮症或各種心理痛楚了。
如果你想要不被情緒控制,就不能去逃避情緒。相反的,你需要去認識情緒、去感受情緒,因為我們要先擁有情緒,才能讓情緒離開。
當展現情緒被視為「軟弱」
2016年,英國皇室哈利王子、哥哥威廉王子與妻子凱特王妃,三個人成立了一個推廣心理健康的組織「同心協力」(Heads Together)。在一個影片中,哈利王子提到:「現在每個人都展現自己的生活很完美,而當你看到其他人好像都過得很完美,但自己卻很掙扎時,就會覺得一定是自己有問題。」他繼續說:「但是,如果有一個空間,可以讓你安心地談論這些情緒,一切就可以不一樣。」
曾經,哈利王子也是一位不願意談論碰觸情緒的人。我猜想,不僅僅是哈利王子,世界上許多男性都是如此,畢竟,在這個處處強調競爭、比較、成功的社會中,表現出情緒,尤其是悲傷、恐懼、不安全感,就會被視為「軟弱」。
這個社會加諸許多規範和期待在男性和女性身上。對女性來說,表達自己的情緒、向人求助、展現脆弱,是一件被社會允許的事情。但是,男性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展現情緒,就會被指責「不像個男人」。這個社會描述「男子氣概」的條件包含了「贏」、「暴力」、「控制情緒」、「工作成就」、「權力比女性大」,以及「追求名利地位」等等。一位男性在被社會化的過程中學習到:如果想要「像個男人」,就絕對不能展現那些脆弱的情緒,不然會很丟臉。而這樣壓抑的情緒,讓許多男性心理健康受到很大的影響。
這些認為「情緒等同於軟弱」的觀念,也讓我看到許多個案對於自己擁有情緒感到受挫。「我怎麼會難過,這有什麼好難過的?」「怎麼過了這麼久了我還會被影響?」「都過一年了我還會悲傷,一定是我太軟弱了。」如果你願意,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出現情緒時,覺察自己內心冒出哪些聲音?對於自己的情緒,你有哪些評價?或是看到別人顯露情緒時,你內心會不會也冒出批評與指責?
如果你發現自己常常對「擁有情緒」充滿評價,這些都很正常,畢竟社會化的過程中我們被這樣形塑。現在正是時候,我們來重新認識和定義情緒,一起創造一個空間讓每一個人,不管是男性或女性,都可以自在地擁有和顯露情緒。而創造這個空間的第一步,就是要允許自己去感受情緒。
允許自己去感受情緒
如果情緒是浪潮,我們就要學會衝浪,這樣當情緒浪潮朝你撲擊而來時,你就能踏上衝浪板,自在隨著浪潮起伏。
如果情緒是你的內在世界天氣,我們就要學習如何航船、如何觀測風向與方位,這樣當我們掌舵這條稱為生命的帆船時,才能面對大海上的各種天氣,繼續前行。
去感受,需要勇氣。勇敢並不是「不害怕」,而是就算害怕,你也願意去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當你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內在世界、和情緒待在一起、去傾聽情緒想要傳遞的訊息時,才會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事情。
在美國,每當我要為孩子舉辦諮商團體或個別諮商時,都需要他們的父母簽署一份同意單,同意我為他們的孩子進行這些活動。我也試著寫一份同意單給自己。我會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寫下「我允許自己去感受各種情緒」,然後簽上名字,貼在書桌前。每當意識到自己在抑制阻擋情緒的時候,我就會看著這張同意單,提醒自己:我允許自己去感受情緒。
如果你願意,請你也拿一張紙,寫上「我允許自己去感受各種情緒」,然後簽名,放在自己容易看到的地方。
摘自遠流出版《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