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近來多次誇示,明年度國家預算是廿二年來首達財政收支平衡,並提到前瞻建設雖有諸多建設計畫,預算編列是赤字編列,但過去兩年決算時都有結餘;因此夸言蔡政府「是有史以來最遵守財政紀律的政府」。但審計部最近公布前瞻計畫第一期決算報告,「實現率」僅六成,中央補助地方政府預算的實現率更低到五成三;其中,墊底的桃園市僅三成四。
對於如此難堪的數字,行政院和國發會辯稱,前瞻第一期預算無論就「執行率」或總計畫經費「達成率」都超過九成。原來,國發會的計算方式,是「經費撥下去那一刻」就列入執行率與達成率;而審計部則俟工程完成、付清驗收後,才計入實現率。這些不同算法,在公共工程計畫執行監督上各自扮演不同角色;但行政院端出的高執行率背後,卻暴露了好大喜功的心態及財政隱憂。
蔡政府一方面自詡「嚴守財政紀律」,但另一方面,又規避預算法,前瞻建設計畫以「特別預算」編列之舉債將高達八千多億。當初在中央的鼓動下,地方爭相提報計畫,早被質疑充斥灌水、大雜燴式的非必要建設。計畫上路後,這輛胡亂湊和、勉強上路的拼裝車,果然立刻現出困窘的原形。
最顯著的例子,爭取到前瞻計畫「水環境建設」預算的苗栗縣卓蘭鎮「大安溪濕地公園」,居然將原有的荒廢濕地和草叢全部清除剷平,改為人造林,被質疑先毀了石虎家園再來蓋石虎公園。目前這項計畫已暫時停工,卻是前瞻計畫中眾多荒謬建設的縮影。
從政院聲稱的九成執行率,到地方實際不到六成的實現率,其中落差,問題就出在地方政府執行力跟不上中央的撥錢速度。地方當初倉促提案,實際執行後,卻因準備不周或能力不足,以致工程延宕。中央卻未依照工程的實際執行進度撥款,導致「應付未付款」大增,巨額款項就滯留在地方政府無用武之地,這難道不是另一種財政虛擲嗎?
儘管國發會聲稱,在撥款後,「持續監督計畫落實」;但實情如何,外界心知肚明。問題在,這種只顧撥錢、不問實績得到的高執行率,政府好意思大聲嚷嚷嗎?
另一項更大的財政風險是,前瞻建設中近半是軌道建設,財務計畫中完全未提到的「地方配合款」,恐將一舉沖垮地方的財政堤防。根據審計部報告,地方政府從一○七年到一一三年的前瞻計畫,自籌財源所需經費就高達二八八四億元。計畫結束後,地方還要再自籌一二四三億,兩者合計高達四一二七億元。中央在一一四年後,亦需以公務預算編列一千三百多億,支應後續建設。這其中,九成以上都是為了軌道建設預算需求。
而光是第一期計畫,地方政府自籌經費就高達一五○○億,其中又以當初爭取到最多軌道建設的桃園市最高,達六百多億;新北市次之,也要五百多億。但第一期中真正被納入地方年度預算、並經議會同意墊付的支應金額,卻不超過兩百億元。這其中,財政因素恐遠高於政治因素。
軌道建設期程漫長,隨著建設逐漸進入工程高峰期,地方配合款的壓力也將愈發沉重。但目前地方政府財政多半困窘,舉債空間所剩無幾,若不舉債,必定排擠其他軟硬體建設。地方已紛紛要求中央提高補助比率,如此,中央是否又要拉高舉債?另一個更嚴重的隱藏債務是,這些遍地開花的軌道建設,未來通車後勢將出現營運虧損,恐成壓垮地方政府的另一重擔。
對於地方財政的隱藏性風險與經費來源,在前瞻計畫中資訊皆未充分揭露;但蔡政府竟大言不慚,自誇財政紀律卓然。眼看著地方正因前瞻計畫一步步跨入財政深淵,蔡政府還在自誇高執行率,非但不見財政紀律,更充滿道德風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