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庭歡(Tiffany Ku) 攝影-楊雅淳 圖-李清志】1980年代的台北,對於當時身處20世代的「都市偵探」李清志而言,是一座醞釀著發展力量的城市,也是一個進行都市觀察的絕佳時間點。從建築與城市面貌出發,讓我們跟著李清志一起漫步時空、走進新舊城中。
二十之初 躁動而優雅的八□年代
回想當年,李清志大多數時間都在淡江大學度過,大五那年因為畢業設計選了與台北城中區有關的題目,才展開一段騎著機車考察城中區的歲月。然而,他可能當下也沒料到,因著這段經歷,自己似乎成了記錄台北城市變遷的見證者。
李清志說:「那段時間我拍攝很多老建築的照片,與現在相比,80年代的台北街頭能看見很多古典建築的立面,非常漂亮!我很喜歡這種有著異國風情的街道,尤其是衡陽路與重慶南路那一帶。後來很多歷史建築都被拆除,每當我看見這樣的消息時,總不免感到有些唏噓。」李清志印象中最美的一座歷史建築,就是「公園號」酸梅湯正對面、位於懷寧街與衡陽路口的「三葉莊旅社」。根據李清志的描述,「三葉莊旅社」建築立面雕飾繁複精巧,紅磚與洗石子的搭配,優雅中帶著一種復古的美感,其中最吸引李清志的是旅社的角樓設計,他曾經為了想要更近距離地觀察「公園號」與「三葉莊」的屋頂構造而爬到對街大樓的水塔頂端!
對李清志而言,80年代是一個躁動的時代,許多60年代歐美國家興起的文化運動,要到80年代才在台灣產生影響與效應,同時因為解嚴,年輕人接觸到更多彩多姿的電影與音樂形式,進而對生活型態與想像有了更多想法。台北街頭開始出現可以看電影的MTV、熱鬧的Disco舞廳等新型態娛樂空間,多年後甚至成為那個世代共同的深刻回憶。當時與吳光庭、丁榮生以及林芳怡一起編輯《雅砌》雜誌的李清志也深刻感受到這樣的氛圍。
因為接觸雜誌編輯與採訪工作,養成李清志寫文章的習慣。「以前年輕的時候可以毫無顧忌地寫作,而且寫得很快,甚至隔天就交稿。現在回頭看,卻覺得是當時年輕不懂事,不夠深思熟慮地亂寫。」李清志笑著說。也因為從事雜誌編輯工作,他有了更多時間在都市叢林中穿梭,發現、記錄下更多都市紋理中的驚喜,這樣的習慣,一直延續至幾十年後的今天。
五十之後 那些記憶中的失落綠洲
如果真的要說,80年代的生活與城市和今天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兒,應該就是當時的台北擁有很多實體書店以及唱片行,尤其在城中區,可以在這樣的環境裡用緩慢的步調散步一下午。「那時我們沒有智慧型手機,不會時時刻刻被找到,好像就沒有那麼忙……」李清志說。
還有許多「消失的美好」,在今天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存在!在便利商店出現之前,書報攤與公車售票亭就是城市中的補給站。李清志提起這兩種「臨時性建築」時強調:「那是一個雜誌的年代、閱讀的年代、報紙的年代,晚報因為充滿即時性,因此賣得很好!當時我們可以在書報攤找到好多不同的刊物,在公車售票亭買車票、茶葉蛋、雜貨以及各式各樣的便當與冷飲。」
對於當時沒有網路、沒有快餐車,也沒有宅配服務的社會而言,這些小小的攤子就是城市綠洲,也是工作機會的來源。細想,當這些攤子與售票亭消失,不僅象徵著時代的變遷,賣雜貨的銷售員、售票小姐等職缺也走入歷史記憶中。
穿越時代 建築偵探的城市報告
儘管時間改變了城市的面貌,今天的台北對李清志而言還是充滿魅力!他認為有魅力的城市熱點,並不是摩天大樓林立的信義區,或是印象中熱鬧的東區。相對來說,大稻埕、後車站等地方還是比較吸引人,舊城區始終是李清志的首選。
他認為,台北是一座有意思的城市,不同地區的人們總喜歡羨慕彼此,經歷過東區的光鮮亮麗,會想到西區找尋歷史的軌跡;反之,西區的人則覺得自己住著舊房子,對東區百變的生活型態欽羨不已。
對於都市的戀舊與更新,李清志也有感而發,「都市更新也許只是城市發展與變化的一部分,我也不贊成全部保留。但一座城市應該要有設計良好的新建築,也要有廢墟、有歷史建築。能夠讓一些空間承繼歷史軌跡與人的記憶其實非常重要,尤其是古老的公共建築,像是戲院與車站,那是集體記憶的場所。」
城市的興衰像是人的一生,有起有落;但是不能忽視「靈魂」的重量。古典建築與現代建築若能夠在一座城市和諧共存,那將是一座城市對人文擁有成熟認知的見證。就像是人要到某個年紀才會懂得欣賞歷史與有記憶的物件,才會緬懷過去的美好,才會感嘆某些消逝的吉光片羽。
從五十幾歲的年紀,回望熱烈萌芽的青春發生地,「都市偵探」李清志眼中的台北城中區從滿是新鮮,到溫柔地把握細節,像是收藏著古典建築語彙的實體博物館,值得細細品味、觀察,也值得投入時間,擁抱屬於這些街道、建築和生命中的過往故事與歷史。
跟著李清志,
一邊穿梭時空、一邊城中散步!
公園號酸梅湯
躲躲太陽,來杯酸甜消暑的酸梅湯!
中正區衡陽路2號
02-2311-3009
京町8號
撫台街洋樓對面,欣賞歷史建築的絕佳視角!
中正區博愛路8號
02-2381-2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