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愈來愈嚴峻,疫病對雞隻的衝擊也愈來愈大,今年蛋價再創歷史新高,缺蛋又再度面臨挑戰,如何讓供蛋穩定,根本原因還是要回到養雞場如何升級。 近期居高不下的蛋價,讓消費者相當有感! 從2021年12月開始,雞蛋價格不斷往上飆升,到了2022年5月一斤產地價更突破40元,且至今都未低於此價格;對照2019年2月,36.2元的上一波蛋價高點,蛋價幾乎可說是「回不去」了。 蛋價漲,除了飼料漲,也和產量下降有關。翻開中央畜產會的統計資料,雞蛋產量從2021年12月開始,接連12個月比前一年同期低。 「今年(指2022年)缺蛋情形的確比往年嚴重!」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直言,從每月的日均產蛋量來看,都比去年同期還低,但同時台灣人平均每年雞蛋消費量卻持續攀高,2021年達到356.25顆,需求變更多,供給卻降低,供需不平衡下價格因此推升。 江文全進一步分析,缺蛋成因有複合型因素,包含飼料價格影響雞農養雞量,加上氣候因素影響,太冷太熱都會造成產蛋率下降,還有疫病、禽流感等造成雞隻死亡,這些都會影響整體供蛋量。 這次缺蛋狀況,更加凸顯產業轉型的必要性。多數蛋雞農僅考量蛋價和飼料成本價格單一因素,只要每斤蛋價比飼料等成本高,有利可圖,就繼續養雞,但是較少考慮如何讓產量穩定。 困境一》傳統雞場環境不佳 產蛋率降低,供蛋不穩定 高蛋價背後,其實反映出產業發展的兩大困境。 困境一,是台灣傳統養雞場逾9成,造成供蛋不穩定。江文全解釋,影響蛋雞生產效率三個關鍵因素,在於遺傳、環境和疾病。其中,遺傳是指雞隻本身的條件,但是後兩者則可以透過養雞場的轉型來提升,藉此維持供蛋穩定。 中興大學名譽教授許振忠觀察,高蛋價的背後,看到的是雞蛋的供需因素,因為供不應求,蛋價才會高,如何提升供蛋量和供蛋穩定,最主要就是養雞場環境的提升。 根據最新出爐的2021年台灣家禽統計手冊,全台灣1613個蛋雞場中,現代化的水簾式、高床式分別僅有75場和59場,剩餘的都是傳統雞舍,占比91.7%。 許振忠指出,極端氣候影響下,冬天更冷,夏天更熱,台灣蛋雞場大部分還是傳統開放式,加上集中在中南部,尤其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和屏東,夏天雞隻往往熱到受不了,冬天一有寒流來也會影響產蛋率,但只要讓養雞場轉型現代化,就能有效穩定控制溫度對產蛋量的影響。 溫度變化,確實會影響產蛋率。農委會統計,2022年3月,嘉義出現最高溫32.1度,最低溫僅9度,劇烈溫差造成整體產蛋率降到6成4,到了6月後溫差變化沒有這麼大後,產蛋率才逐漸提升。許振忠說,無論冬天還是夏天,傳統開放式雞舍讓蛋雞暴露在這樣的溫差中,對雞隻健康是不好的,也因此影響產蛋率。 東海大學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教授陳盈豪二○年的研究更顯示,在平均周產蛋率中,現代化的水簾式密閉及非開放式蛋雞舍「統進統出」的飼養模式,顯著地較傳統蛋雞舍分批飼養,可提升30.56%的產蛋率。 傳統雞舍朝現代化轉型,除了能讓產蛋率更穩定外,還有降低禽流感風險等好處。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不諱言,台灣傳統蛋雞場的環境,很容易成為疫病傳播的大溫床,格子籠層層堆疊飼養,下方雞糞也不斷堆疊,環境髒亂,一旦病毒入侵,隨即整場傳播開來。 防檢局統計就顯示,2022年確診禽流感的40個禽場中,白肉雞僅一場、蛋雞則共有7場。蛋雞場中,更有6家採傳統的開放式養殖。 再翻開台灣家禽統計手冊,2022年全國白肉雞飼養數量有4764萬隻,其中8成3都是採現代化的水簾式密閉禽舍。這些數據都顯示,開放養殖比現代化的密閉養殖方式,較難抵抗禽流感的衝擊。 防檢局家禽防疫科長余俊明表示,禽舍升級不敢說一定就不會得禽流感,但從數據上看,風險確實可降低,而密閉式禽舍還要區分有沒有做緩衝區,有緩衝區也能更有效阻擋。 困境二》包銷制缺升級誘因 小農高齡化,無力規模化 既然將蛋雞場升級為水簾式密閉環境可以有上述好處,農委會也有提供每位雞農1.5%、上限5千萬元的低利政策性農業貸款,希望協助蛋雞場升級,為何產業現況仍有逾9成的傳統雞場? 關鍵在於,缺乏規模化、雞農高齡化,以及現行包銷制的雞蛋缺乏「分級定價」機制,都讓產業轉型缺乏足夠誘因,這是第二個困境。 養雞協會蛋雞組組長黃榮珍表示,台灣農村過去養蛋雞都是少量地養,至今沒有很大改變,目前養雞場規模主要還是兩萬到三萬隻左右。沒有規模化,資金也不會太充裕,3年多前他把自己同樣規模的雞場從傳統開放式,改為高床半開放式,以布幕的升降為雞隻控溫,還有鐵網防堵候鳥水禽飛入,光這樣就耗費他兩千多萬元,更何況水簾式密閉要5、6千萬元,對一般蛋雞農簡直是天價。 根據農委會統計,2021年飼養1萬到3萬隻的蛋雞場占比最高、達58.59%,10萬隻以上則只有15家,不到1%。不只如此,相較白肉雞場和養豬場近年平均飼養規模都增加,蛋雞場養雞數量卻不增反減,顯示目前台灣的蛋雞產業,多屬小農型態,而非規模化地生產。 江文全也不諱言,蛋雞農很少有新血投入,普遍還是俗稱「老人工」的老一輩在經營,每一天餵兩次雞、撿一次蛋,只要蛋價有比飼料貴,就「加減賺」,對於疫病的觀念通常是賭一把,真的運氣這麼不好中了禽流感,就領撲殺補助,下次再重新養一批就好。由於生產方式和疫病觀念都還維持在傳統框架,所以連帶也沒有轉型動力。 此外,雞蛋不像蔬果會進到拍賣市場,大部分是由蛋商按牌價收購,不管品質高低,都以一樣的價格秤斤論兩買賣。所以對蛋雞農來說,就會缺乏生產高品質雞蛋的誘因,對於養雞環境的提升也就缺乏動力。 找解方》政策助攻加速轉型 導入自動化,打造品牌力 許振忠觀察,現在市面上雞蛋要區分等級高低,通常是由蛋雞場生產端打造自有品牌,從中分級出較優良的雞蛋,用差異化的高品質雞蛋搶市,但要打造品牌,養雞環境也要跟著升級才有可能做到。 現況確實不容樂觀。由於極端氣候愈來愈嚴重,這兩年飼料費漲幅更是驚人,蛋雞農難以再依賴原本的生產模式。外在環境的變化,讓轉型長期停滯的蛋雞場,現在更出現不得不轉型的危機。 儘管目前蛋雞舍升級的貸款額度已提升到5千萬元,但根據2021年農委會調查結果,6成以上蛋農不知道政府有提供低利貸款。為加速推動轉型,農委會主委陳吉仲2022年12月在立法院答詢時指出,將向行政院爭取34億元預算,執行雞蛋產業精進措施中程計畫,升級禽舍、導入自動化生產設備都是可行方向,待行政院核定後,最快2024年可執行。 看來不只相關政策推廣應更全面,也該針對蛋雞場轉型兩大困境對症下藥,雞農才能擺脫看天吃飯的惡性循環,讓雞蛋的供應量和價格更趨穩定。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359 期 謝謝!)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