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照片會老?人都會變你知道的事 會漸漸比記住的多你知道嗎? 故事會老? 城市會變能記住的事 要好好藏在心中……」 伴隨著一幕幕跨越時代的影像,由音樂創作才女陳珊妮為《台北好時光》填詞、譜曲、演唱的主題曲悠然響起,坐在台北探索館發現劇場內的觀眾彷彿墜入時光隧道,隨著故事中的人物,經歷日治時期、光復後臺灣經濟起飛,一直到現今多元繽紛的臺北發展軌跡,就如同片中人物般,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值得珍藏的回憶。
今年 2月1日,台北探索館發現劇場推出了最新影片《台北好時光》,從一家位於臺北城的老店「光榮照相館」作為起始,橫跨了四代人近百年的浮光掠影,深諳人情世故的老師傅,用一輩子的快門,留下一張張屬於臺北的故事。
由侯季然執導的《台北好時光》以微電影的方式全新詮釋,有別於前幾部影片的拍攝手法,製作團隊配合發現劇場 360度環繞的銀幕設計,運用 1臺4K電影攝影機與 10部攝影機分鏡拍攝完成,片長 18分鐘,使用高達四百多段剪輯與兩百多幅特效動畫,呈現出臺北的故事顯影。
故事由牆上一張老照片說起,照相館的老師傅見證了日治時期第一戲院魔術師的奇蹟,大稻埕的茶庄少爺愛上了魔術變出的扶桑女孩,進而共結連理,那是屬於日治時期的浪漫時光。老師傅也用一幀幀絢麗繽紛的沙龍照,記錄著臺式流行文化與明星的光彩,歌廳舞臺、廣播歌唱、黑白電視以及歌星明星,為那嚴肅的年代增添不少活力與色彩。
七○年代是驕傲的年代,許多人共同歷經徹夜收看棒球比賽轉播的激情榮耀,走過經濟起飛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雄心壯志。時序進入九○年代,臺北在富裕進步的環境中,發展出多元豐富的內涵,有堅持原汁原味與開創世代融合的牛肉麵文化,也可鑽入大街小巷裡喝杯咖啡、酗潮流,或者逛夜市,泡泡人情味。每個人來到臺北,總是能找到屬於自己創意玩臺北的方法,拍下屬於自己的故事。
即日起,台北探索館邀你共同探索城市的照相館、市民的記憶館,歡迎蒞臨「發現劇場」,盡享臺北好時光,發現城市新感動。另外,台北探索館 2樓特展廳「台北好時光」特展也同步開展,現場運用情境布置,重現新影片《台北好時光》老照相館場景,讓民眾可以重溫懷舊照相館的氛圍及快門拍照情景,喚起曾經共同擁有的城市好時光,歡迎民眾踴躍參觀。
台北探索館10週年慶 姚瑞中領你探索臺北好時光
編按:
台北探索館十歲生日囉!從民國91年12月開館至今已屆滿十年,為迎接十週年慶,自去年9月29日起至11月3日,館方規劃四場「探索臺北好時光」系列講座,讓參與民眾從各種角度認識臺北的今昔光景。
臺北因藝文而美麗,藝文因臺北而精彩;不同時期的藝文風格,串起臺北不同的歷史面貌。延續首場詹偉雄主講「臺北的美好想像」的爆滿人氣,第二場「臺北的藝文風格」,由藝術創作、展覽策畫經驗豐富的姚瑞中主講。
姚瑞中藉此次講座回顧50年代以來,臺北藝文活動興起的過程,引領觀眾以理性思考來探索臺北多元、豐沛的設計力及當代活絡的文藝演變,進而深度感受臺北的城市設計活力。
姚瑞中小檔案
生於臺北,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曾代表臺灣參加1997年威尼斯雙年展等海內外聯展,擔任楊德昌電影美術指導,藝評文章散見各中文藝術專業期刊,目前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臺北蛻變╳蓄勢待發
臺北能發展出當今的藝文樣貌,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歷經五十多年更迭、多人共同努力匯聚的成果。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後,臺北不僅是臺灣政經樞紐,也是藝文重鎮,展演活動雖多,但大體來說不脫政府操控,當時展館主要是中山堂、國父紀念館等,並無太多私人展演場所。
1950年至1970年間,反共復國、中西文化論戰方熾,提倡傳統水墨復興、現代藝術啟蒙。1966年時值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劇烈風暴也吹到臺北,藝術家追崇現代主義,意圖顛覆傳統、制式化風格。藝文受制於高壓政治的情況,一直到鄉土運動繼起,藝術家改唱自己的歌、歌頌自己的土地,極富實驗精神的展覽與表演紛紛興起。
然而,至1990年代左右,前衛劇團沒有固定展演據點,得自己掏腰包,如游擊隊般居無定所地表演。1995年後官方開始介入包裝藝文活動,文化局等地方政府藝文單位,開始舉辦藝術節等活動。只不過姚瑞中指出,政府出資舉辦的大型文化活動,為迎合大眾口味、避免惹上不必要事端,往往要鋪陳出安全和樂的氣氛,以致於較為封閉,悖離實驗精神。
巷弄文化╳舊地再生
私部門推動、民間出資的藝文活動,自2000年間逐漸興盛。財團法人富邦藝術基金會從2000年起,推動「粉樂町」展覽活動,讓展覽走出美術館,走入民眾生活的空間,將遊樂場歡樂氣息帶入巷弄。繁華東區不再只是購物天堂,巷弄間同樣令人流連忘返;商店不再只單純陳列作品,而是在空間上與作品緊密結合。粉樂町巷弄文化的經營模式,甚至滲入香港商業城市概念,帶動當地老店新生。因此,對姚瑞中來說,妥善運用在地特色,結合藝術家的創意巧思,可為城市特色發展帶來利基。
除了老店新生,也有廢棄廠房的再生,譬如閒置廠房轉變為藝文中心的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1997年金枝演社進入廢棄的台北酒廠演出,被指侵占國產,歷經結社抗爭、訴願及無數公聽會,自1999年起委託「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經營,正式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成為藝文、非營利團體的創作場域。後又歷經結合公園區等幾番更迭,才形成現在跨界創意、跨界藝術、異業互動的樣貌。
原本廢棄落魄的空間,搖身變為異質元素拼貼而成的展演空間,既前衛現代,又充滿庶民色彩,充分傳達視覺、聽覺多元化的藝文饗宴,自由隨性開放,充分象徵了新時代誕生。這樣的例子還不只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其他如西門紅樓、草山行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等,都是類似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藝術場域。除了這些大型藝術空間之外,藝術家在咖啡廳等微型空間展演作品,是較特別的城市光景。
在地生根╳放眼國際
談到當初為何落腳臺北,戮力於藝術實驗的姚瑞中說,自己最初和朋友也沒有固定據點,後來決定以臺北為藝術實驗空間,是因為:「臺北對我而言,是一個可以容納多元聲音,且具有開創實驗精神的地方,全臺灣的菁英、藝文工作者匯集於此,臺北之所以豐富而精彩,是因為這是一個不斷批判、衝撞、打破禁忌、製造實驗的場域。」臺北自由開放的風氣,故能在國際藝文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生根,也要放眼國際。身為國際都會的臺北市,國際參與機會比外縣市要多,只是礙於外交處境,臺灣藝文發展不免受限,如何打進國際是臺北藝文要解決的課題。1998年起,順應國際「雙年展」風潮,臺北市立美術館首開臺灣舉辦國際藝術雙年展先例,推動國內外策展人合作,讓臺灣當代藝術成為國際藝壇矚目焦點,延續實驗性、與國際連結,結合社會議題、社會批判,姚瑞中認為這尤其難能可貴。
至於姚瑞中對臺北未來的設計師有何建議?他期許大家展現更多個人觀點、運用獨立思考,以多元開放的心胸接納各形各色的藝術靈魂,匯聚嶄新能量,隨時蓄勢待發,未來十年,臺北藝文指日可待。
▲ 台北探索館
地址:臺北市市府路1號(市政大樓面對仁愛路西大門)
電話:1999(外縣市請撥02-2720-8889)轉8630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17:00,免費參觀
【完整內容請見《臺北畫刊》二月號541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