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個美食家,我也不是料理大廚,事實上,我的美食經驗,常常還受到一些美食家朋友們的嘲笑,我並不在意,也不會因此立下「吃遍天下」的宏願;我只是喜歡觀察空間,思考飲食空間背後的文化意義,你可以稱我是「飲食空間�的建築家」。
美國明星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早期主演的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中,描繪出未來世界的城市面貌,讓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下著酸雨的摩天大樓城市角落,哈里遜福特竟然在攤販上吃著日本式的拉麵,然後看著天空中巨大的電子廣告螢幕飛船緩緩移動,播放著美女的商業廣告。在這個想像城市中,建築、語言,以及飲食空間,混合著不同的文化與科技,形成一種多元混血(Hybrid)的城市面貌。
人類的飲食行為,長久以來便與建築空間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每一種飲食行為與每一種飲食空間,都述說著某種文化的精神意義;事實上,建築文化也改變了飲食空間的型態與飲食方式。
機械文化所強調的「速度」,就曾經大大改變了人類飲食生活的面貌,為了配合開車駕駛人的速度,出現了「得來速」(Drive Through )的飲食方式,而為了吸引公路疾駛的汽車,則出現了巨大甜甜圈、巨大漢堡、熱狗等造型的餐館建築,被稱作是「普普建築」(Pop Architecture)。
機械文化的大量生產,在上個世紀也影響了最重視手工技藝的日本餐館,利用機械大量生產的生產輸送帶,結合壽司師傅的手工技藝,產生了俗稱「火車壽司」的旋轉壽司。而近年來鐵道運輸速度提昇,高速鐵道蔚為風潮,迴轉壽司店也出現了新幹線軌道,讓上菜速度更加提昇。
其實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等建築風潮,也對飲食空間有著極大的影響,隨著時代的不同,產生出不同的空間面貌;以巴黎的龐畢度中心為例,建築本身是屬於高科技風格(Hi-Tech Style)建築,但是其頂樓餐廳後來卻改裝成解構主義色彩的空間;藝術作品以及動漫文化也會對餐飲空間產生直接影響,東京的奈良美智A─Z咖啡館、鋼彈咖啡館,以及AKB48Cafe都是很好的例子。
文化的改變或創新,不僅影響了飲食方式,也影響了飲食的建築空間。作為一個「飲食空間�的建築家」,我喜歡去光顧不同的飲食空間,不是因為食物多美味,食材多麼珍貴稀有,也不是因為主廚是米其林等級的廚師,而是想去體驗奇特的飲食空間文化。在我的旅行途中,我也會將飲食空間的觀察,視為是城市觀察的一部分,畢竟城市不斷地進步當中,飲食內涵及飲食空間型態,有時仍舊保存著過去的記憶與歷史,是城市學研究的重要線索。
台灣人外食者眾多,台灣餐館、咖啡店林立,民眾的味蕾靈敏挑剔,早已從「吃美食」進化為「吃空間」,餐廳、咖啡館空間設計爭奇鬥豔,推陳出新,到餐館吃飯已經成為一種空間文化的品味活動。「吃建築」作為一種飲食空間的文化觀察活動,對於台灣人而言,這方面的思考與研究才正要開始,值得更多的關注。
(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