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發生今年最嚴重的一起地震,極淺層震源,造成至少四死的災情。對飽經災難的台灣島,這次災情或許不算很嚴重;但關鍵是,這起地震警示意味極濃,若不能因這起地震面對防災有所補強,接下來的再次震災、汛期、颱風季等的災害,可能將難以承受。台灣位於太平洋周邊火環帶上,受歐亞、菲律賓、太平洋等板塊擠壓、碰撞影響,屬地震的高危險群;既無法避免,自得正面因應。然而,我們對自身所處的地質條件,其實缺乏真正的掌握。
以三月底南投縣仁愛鄉發生的芮氏規模六點一地震為例,氣象單位稱是起於「盲斷層」,探測難及。這次的大地震,距離上次地震震源僅六公里,氣象單位仍說是「盲斷層」,謂難以監控。接連的地震釀災,山崩石裂,人員死傷,交通中斷,主管單位卻一味推給「盲斷層」,難道不意味我們的地質研究可能也出現了「盲斷層」?
再說,即使早年探測未及,但九二一之後,鄰近的雙冬、水里坑、陳有蘭溪斷層圍繞的區域早就被劃為地震密集帶,政府對這些「潛災害」地區能不作進一步探測嗎?早年或因探測技術無法突破而存在未知的斷層,以今天探測技術之精進,尚能有探測不及的藉口嗎?
這次地震,包括南投縣水里、信義鄉的災區,新中橫沿線上安、郡坑、筆石、新鄉、和社等地,都是經常性的災區,甚至筆石滑坡是與賀伯颱風受災區同一山體。從陳有蘭溪、水社大山往西,到竹山、溪頭、埔里等地,十多年來發生多少震災及土石流,但每次災後,除了搶修、搶通,幾乎看不到政府拿出什麼根本的土地管理政策。
管理懈怠的問題也出在建築物管理。建築技術規則對建築物有耐震要求,但僅對供公眾使用的建物有公權力介入,且僅在建物營造初期,設計、施工至使用執照核發前,一俟文件無誤就核發「耐震標章」。到建物開始使用、營運,真正有狀況時的防震、抗震反而不再規範,全然被忽視。前年,政府雖建立建物耐震的公共安全檢查及申報制度,但授權民間業者執行,由屋主主動申報;試問,哪個屋主會申報自家建物耐震不及格?這項規定,就像「花錢買放水」,結果不難想見。
另有兩個缺失從未被正視。首先,是只管結構,不管立面、裝修。新型鋼骨建築可撓性甚佳,可順勢解除地震應力,但對室內裝修、外牆磁磚卻放任不管,這次地震因而釀生災情。其次,只監管供公眾使用建築的耐震,完全輕忽民用建築。試想,一個龐大的住商集合建築群,其量體絕不小於一棟公共建築,但至今卻僅以低強度的耐震要求規範。業者交屋後隨即「依法」卸責,樂得輕鬆,但長居於此的民眾該怎麼辦?日本的標準「小震沒事、中震不倒、大震可修」,對公共建築和民宅一視同仁,這應是起碼的要求。
更積極的作法是,建物使用後的防震設施,應隨抗震科技精進而更新、補強。對於幾十年前設計、興建的建物,須以最新的監測儀器取得其抗震數據,才是真正瞭解建物耐震能力之道。唯有保持與時俱進的管理,才能確保人民高枕無憂,而不是核發耐震標章就了事。
「人定勝天」思維,也應該檢討。這次南投強震幾個重災區,比對八十五年的賀伯風災、八十八年的九二一地震,幾乎是重疊地區。當年開闢新中橫的「人定勝天」選線思維,把穩定的山林開膛破腹,截斷土石流路、挖填方炸山闢為道路,造成如今難以補救的後果,這種「工程至上」的思維還該存續嗎?
九二一導致中投災區地質破碎,是台灣一大隱憂。這次地震幾處走山所在,都是綠覆率很高的地區;然而,地震滑坡輕易解體山脈,飛砂走石告訴我們,山體其實脆弱不堪。若再對照中央山脈東側山體新生的浮石,陳有蘭溪上游金門峒大斷崖的悄悄位移,都是不可輕忽的災難前兆,切勿掉以輕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