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來呢?他們在北京演出費可不低!「我們老聽說台灣觀眾素質高、特別熱情,就想體會一下真正的相聲觀眾。」有時候演員不只是瘋子,也是傻子……
相聲兩岸合作,行之有年
7月5日開始,【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將與【北京星夜相聲會館】在台北城市舞台聯演。
其實兩岸相聲演員合作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就以我來說,在北京、天津、山東、武漢、福建、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都曾與大陸演員同台,當然還有《央視春晚》和《心連心》一些電視節目;至於在台灣聯演,最多一兩年總得有一次。不過這次跟以前不太一樣,最驚人的特點,就是「所有演員裡我年紀最大!」──其實郎祖筠是我師姊,但因著紳士品格,自動忽略她吧。
從1993年廣播說唱團訪台開始,漢霖說唱、相聲瓦舍和一些政府或民間團體,都曾邀請大陸相聲演員,而次數最多、頻率最密的,當然是台北曲藝團。回顧這二十年的歷史,絕大多數能被邀請的大陸演員,不是大師就是大輩兒,再不就是大腕兒,能占上這些「大」字頭銜,年紀通常也小不了。
這是合理的!別忘了相聲演員同時也是觀眾,而且都是發燒友,出錢費力從大陸邀演員來台灣,當然希望介紹最好的節目分享給同好,毫不矯情的說,通過與這些大師、前輩同台,我們的收穫比觀眾更多。
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去年第一次邀請大陸演員來台,那檔演出叫《侯門深似海》,來訪的都是侯寶林大師的弟子、吳兆南的師兄弟、我的師大爺,從百分百的票房和觀眾的意見反饋,相信這又是一次成功的兩岸交流。
就想體會台灣的相聲觀眾
不過相聲之所以「活著」,是因為它持續有新演員、新作品、新元素加入,我不喜歡所謂「相聲劇」或「劇化相聲」,但別人演它,我既不反對也不反感,因為相聲本來就是兼容並蓄,接納各種實驗的藝術。只是從我的觀點看來,現有的相聲形式已經達到反璞歸真的藝術巔峰,無須從形式上嘗試改革罷了,可那畢竟也只是我的觀點而已。
尊重傳統並不代表放棄創新,從藝以來,我不曾停止創作新的段目,對於傳統段目不合理、欠學養的部分,我也大膽修改,至於作品好與不好,那是另一個問題,計分器在觀眾手上、在後人手上,我擔心不了。
因為對「相聲還活著」的理解,我開始思考:除了邀請大師級的演員示範經典之外,我們是不是也該介紹一些現在當紅的、台灣以外的、真的很好的中青年演員給大家認識呢?我知道包括北京、包括天津、包括馬來西亞,都有一些這樣的人才,我們很願意嘗試,問題在於觀眾願不願意嘗試?以目前台灣的藝文生態來說,一檔賠本的演出,很可能就使一個團體倒閉甚至負債,當不得耍子,所以多年來僅止於思考,沒有更積極的作為。
直到去年,李偉建、武賓、何雲偉、李菁、應寧、王磊幾位隨北京一個大訪問團來台,抽空讓我請了一頓消夜,他們希望我辦一場正式的公演,大家一塊兒玩玩。我很坦白的告訴他們:「這買賣最多不賠本兒。」「我們不要錢,也不要求接待規格。」「起碼安排你們旅遊旅遊?」「不用!到處都去過了,留兩天逛書店就行。」那為什麼來呢?他們在北京演出費可不低!「我們老聽說台灣觀眾素質高、特別熱情,就想體會一下真正的相聲觀眾。」有時候演員不只是瘋子,也是傻子,這傻還會傳染的,那就辦吧!
大陸相聲演員 高學歷的新時代
這六位中李偉建、武賓年紀和我差不多,其他都在35歲以下,年齡有限,藝齡卻都很深:1990年代,我和朋友在北京逛琉璃廠古玩街,當時的北京,除了老舍茶館,沒聽說哪裡有現場演出的相聲。為了歇腳,誤打誤撞的進了一家茶館,一下午就我們一桌客人,四個人、四杯茶、四十塊人民幣,看見什不閒的架子,聽了兩段相聲──幾個十多歲半大小子的相聲。當然不可能知道他們名姓,更想不通這樣的生意怎麼能養活這幫演員?
十幾年後我才知道,那家叫「京味茶館」,是現在大名鼎鼎「德雲社」的發源地,在郭德剛加入之前,班底就是李菁、應寧、王磊等人。多年的疑惑得到解答,原來是一批少年宮的兒童長大了,就為了熱愛的相聲,在那兒業餘演出,有收入一人一碗炸醬麵,沒收入就回家吃爸媽的。
90年代中,相聲盛極而衰的低谷期,這幫孩子功課都不錯,本來的計畫是好好念書,找份穩定的工作養活自己,能業餘聽相聲、說相聲、研究相聲就行。沒想到時至今日,他們都成了北京最受歡迎的青年巨星,李菁說得好:「沒想到,誰也想不到!」也正因為出發點是如此單純,他們從小聽的是最好的相聲,練的是不急功好利的扎實功底,本來準備換工作的畢業證書,現在成為深化相聲內涵的助力,也開啟了大陸相聲演員高學歷的新時代。
如果說這四位文革後出生的演員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那麼李偉建和武賓就是守得雲開見月明的典範。他們是1982年「北京戲校相聲班」的同班同學,當時相聲班是「團帶班」形式,他們屬於「北京市曲藝團」培訓演員,也算建教合作吧?
因為熱愛而堅持說相聲
80年代,文革後的反彈期,相聲兩百多年歷史的最高峰,坐科時他們看著老師的忙碌與光榮;出科入團,大批正值盛年的老師當紅,演出輪不到他們;等自己到了成熟的年紀,相聲卻跌落歷史低點,就連任務性演出也不多得。作為倒楣的一代,同期演員為生計改投電影、電視、小品,直接退出舞台「大改行」的更不在少數,李偉建和武賓卻始終堅持在相聲本職,就連小品演出也很少參加。
老天爺終究要還一個公道,正統嚴謹的傳統功底,時尚生活的創新作品,這對合作將近三十年的「中年老搭檔」,近期五度登上大腕兒指標的《央視春晚》,成為現今全國知名的笑星。
不論無心插柳還是守得雲開,他們共同特點是因為熱愛而堅持說相聲,現有的名利只是意外的報酬,這樣的相聲容易成為藝術,這樣的演員會有無止境的進步。他們願意推掉能賺大把人民幣的商演,只為見識台灣觀眾的熱情,熱情的台灣觀眾又是否願意嘗試了解,這批正在北京當紅的新笑星呢?
節目好不好看?再提醒一次,我也是觀眾,一個敢自稱內行的觀眾,一個得連看四場的觀眾,一個沒自虐狂的觀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