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教育會考剛結束,大家為了成績是否公布分區組距吵翻了天,最後決定開放所有考生上網查詢分區免試入學超額比序的個人排序及累積人數區位,有助考生預估落點、選填志願。
儘管我是大學教授,自詡聰慧,也不得不承認,要了解這個十二年國教新制度,需要更高的智慧與耐心,還好我的孩子們已經過了中等教育階段,看到同事及朋友們為此事傷神,我雖為自己慶幸,但還是憂心十二年國教的成功機率,畢竟大家都希望國家能培育出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我猜教育部把會考制度設計的艱澀難懂,目的是要混淆學生填寫志願的精準點,造成愈來愈多的學生「高就」(進入原本按成績進不去的高中)和「低就」(進入比自己成績低的高中),達到高中社區化,消除明星高中的目的。
教育部的思維是,高中社區化之後,家長就不會繼續聚焦在小孩的成績上,讓國中教育可以有機會多元化。我國教育的最大問題之一,的確是父母以成績為唯一的教育成果衡量標準,期望子女成績好,可以上好高中,接著再進入好大學。
我國的考試一向以測驗熟記及熟練為主,學校教育也以此為主要目標,造成了會精熟考試卻創意不足的年輕人。最近常有人講,有八十%以上的未來工作現在尚未出現,因應科技的進步以及環境的快速改變,包括人口結構、社會觀念及需求的變化,未來僱主需要的會是創意十足、有工作彈性、願意冒險,卻有工作紀律的人。
事實上,現在僱主已經普遍覺得年輕人並不具備應有的工作技能,這是年輕人的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教育是一連串累積的結果,幼教、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環環相扣,等到上大學時才試圖重塑學生是來不及的。台灣的教育方式必須有革命性的改變,從側重記誦及練習的教育方法,轉化成從實作中學習,培養獨立創意及團隊合作的精神,這需要全面性的從教師培育、教學觀念、教學環境著手,因此除了大學之外,必須要大量投資在各級教育中,而政府的財力顯然力有未逮。
因為對十二年國教信心不足,已經有不少父母將子女轉往私立中學,這個趨勢其實是我國教育轉型的契機,我們一定要把握良機,讓台灣擁有多元的教育環境,公私立學校相互競爭,同時讓政府能全力投入公立教育中。
我們的策略應當是,讓願意負擔私校費用的父母自由選擇,停止管制私校學費,同時不再補助私立學校,以最低度的管理讓私校真正能夠走出自己的教育特色。將來就會有更多的私校會吸引更多的學生,而政府反而會因此有更多的資源,集中投入在學生數變少的公立學校體系中,結果會是私校與公校良性競爭,只要私校愈來愈好,公立學校就會有必須進步的壓力,也變得愈來愈好。
我國想要教育出具備創造力的學生,就必須要有靈活的教育體系,單一的課程內容標準及僵化的教學方式,不可能教育出未來世界所需要的人才,讓學校及父母自己決定教育內容,才能符合社會的需求。
我們凡事都要標準化,例如缺乏彈性的部訂課綱及各科教學時數,教育出來的就會是標準化,缺乏多樣化的學生。現在應當是有勇氣讓父母及私立學校自由實驗的時候了,先進國家如美、英等國都有百花齊放的私立中學,我們再不改變觀念,十二年國教的效果必定受限。
(作者為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特聘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