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常認為「老了,沒用了!」其實是刻板印象。國民健康署最新調查顯示,相較年輕人,老年人容易有「老人體弱多病、沒有工作能力,或老人是家人及社會的負擔」等負面印象。 國民健康署昨發表「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電話訪問2萬4千多名15歲以上民眾對於老年人的印象,結果顯示,年輕一輩不如外界以為容易歧視老人。 調查發現,65歲以上長者對是否同意「老人體弱多病」、「老人是家人或社會的負擔」、「老人沒有工作」等三個負面選項,都比65歲以下的人來得高。特別是15到29歲者,同意「老人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比率最高;反而是65歲以上長者,同意的比率最低。 國健署長邱淑媞說,台灣社會的年輕人很支持老人,「長者要勇敢走出來」,參與社會活動。 85歲的退休上校王雨林昨也出席這場發表會。10年前他一度是憂鬱症患者,當時面臨母親過世,老伴和兒子車禍意外,老伴脊椎受傷,兒子不幸身亡等打擊,差點被擊垮。 「不要每天待在家看天花板和電視,要跨出家門。」王雨林以過來人經驗奉勸銀髮族,因台中中華傳愛社區服務協會的帶領,他才慢慢走出憂鬱症陰影;並以數來寶等技藝,參加各縣市舉辦「阿公阿嬤活力秀」,成為活躍老化的代言人。 世界衛生組織提倡活躍老化,邱淑媞說,去年全台活力秀有近2千隊、共8萬2千名65歲以上長者參加,社區領隊都由年輕人擔任,形成跨世代互動;且有慢性病長者多活動,有助病情轉好。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分析,現在65歲以上老人,是戰前出生,對「老」仍存刻板印象;戰後嬰兒潮以後的民眾,較能接受「老而不老」的概念。 老年人不愛出門該怎麼辦?吳玉琴建議,子女、晚輩若能帶領長輩參加老人活動最好;或透過長輩熟識的鄰居或朋友,邀請長輩一起參加。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