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的各社交網路平台被一則有關陸生被台情報機關策反的新聞瘋狂洗版。身為陸生,這枚驚爆彈自然在我的圈子裡激起千層浪。我不禁憂慮起來:恐怕,本就極易引發爭議的在台陸生群體,又要站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了。
事實上,從當初「陸生三法」在立法院的激烈論戰開始,陸生就進入一個歷史和現實糾纏不清的特殊政治社會脈絡,且從未完全擺脫「裡外不是人」困境。
此次這則由中國最重要的對外官方喉舌環球時報率先發起的報導,除將矛頭指向台灣情報機關之外,也不可避免地陷整個在台陸生群體於不義。
從環球網的網民跟帖便不難看出,大陸民眾對於赴台陸生的負面觀感驟升,對於兩岸學生交流的印象大打折扣。而另一方面,被此次事件附帶涉及的陸生補貼在台生活開支的動機,則反映了陸生所感受到的來自台灣的不友善:「三限六不」的政策歧視。
對於一個不清楚「諜戰」內幕的局外人來說,我並無資格談論此事的真假對錯。但通過這一現象,我想至少能折射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些潛在元素。
首先,兩岸現狀的台前與幕後,似乎上演著不同的劇目。表面上是「結束敵對狀態」之後,在ECFA框架下經濟合作熱絡的榮景、是陸客赴台自由行、陸生赴台攻讀學位、交換交流的熱火朝天。背後其實仍有軍事、情報部門的明爭暗鬥。這其中有一種微妙的違和感,同時體現著經濟整合、人員交流的進度和軍事互信的缺失。
其次,學生容易成為兩岸政治博弈的犧牲品。我想陸生們不少都能夠體會這種感受。不論是大陸對於赴台生源的省籍限制,還是台灣對於陸生權益的限制條款,凡此種種,都離不開兩岸的政治背景,而學生只有接受的份。
再者,在台陸生或許要一舉背負「失信」於兩岸的風險。這近乎成為迫使許多陸生放棄來台意願的首要原因,同時成為不少陸生難以掙脫的困局。就拿淡江大學陸生蔡博藝參選學生會會長的事件來說,台灣社會指控陸生是中共統戰先鋒隊的聲音不絕於耳。而從大陸的視角來看,像蔡博藝這樣積極參與台灣社會運動的陸生,恐怕絕對不是什麼「忠黨愛國」的人。
這就是在台陸生的「裡外不是人」。當初你漂洋過海,掏心掏肺也好,走馬觀花也罷,台灣對你,有太多難以接納的理由。將來你學成歸來,獨善其身也好,兼濟天下也罷,祖國對你,有太多半信半疑的藉口。
所以現今輾轉兩岸,我都盡量避免提及自己的身分。一是覺得人出生在哪,拿哪國國籍,這些先天決定的屬性比起共享的理念和價值來說,並不重要,而每個人都有權去做出自己的認同和選擇。二是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複解釋,畢竟人被貼標籤是常有的事,而我不再樂意一次又一次地重複撕標籤的動作,告訴對方,也許你曾以為的在台陸生或中國人是那個模樣,但其實每個人都不太一樣。
兩岸關係的時代背景並無一夕改變的可能。然而如果我們能少貼標籤,從獨立的個體視角出發,便會看到全然不同的風景。因為「裡外不是人」的另一面,或許也有他們的兼聽則明,和超脫兩岸的樸素關懷。
而這,未嘗不是解套兩岸關係死結的一種嘗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