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金鐘獎,網路或社群上總是一片撻伐與批評,內容當然不乏評審不懂民意,獲獎作品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等。以前的我總也跟著一起批評,但昨晚我看到典禮上的一小段串場;各個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親人溫馨呼籲的影片,呼喚這些為台灣電視終年辛苦的人們,有空回家吃飯。我突然汗顏,這群終年都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電視人,因堅持著電視夢,拿著那僅剩的米糧而努力想要「炊」出能夠得獎的作品。我們怎麼能這麼無情呢?
台灣電視圈近年來的艱辛,對岸的無上限預算與韓國電視圈的強勢進攻,台灣電視圈面臨著把微弱的預算放在做好戲好節目上,那就要有心理準備叫好不叫座,把拿獎當肯定。
許多明明該是拍來給觀眾看,但觀眾卻聽也沒聽過的好戲或好節目。如迷你劇集「自由人」,拿獎後,網路開始熱烈討論這部連聽都沒聽過的得獎作品何時才會重播。最佳戲劇最後給了王小棣導演的「刺蝟男孩」而非入圍贏家「雨後驕陽」,可能又會被認為如果對「雨後驕陽」的整體評價都如此高,為何最後不是把獎給了它?
平心而論,「雨後驕陽」的確是水準之上的作品,但也因此讓觀眾對此劇有既定印象的基本分。「刺蝟男孩」運用大量的新演員,碰觸發生在周圍,但我們卻拒絕討論的青少年犯罪問題。兩個都是勵志向上的故事,但或許「刺蝟男孩」的題目對評審而言更加創新,同時也更加真誠與真實,於是勝出。
新科影帝李銘順這次被認為是實至名歸。這樣內心深情,但卻不外顯,總到摯愛離開後掏心掏肺難過的鐵血男子由他演來是駕輕就熟,同時也能感動所有鎖定收視群。
新科影后鍾欣凌得獎時說出「我是諧星,我會演戲,謝謝你們愛看電視」,可能一舉說出台下許多入圍者的心聲。小甜甜、楊子儀、Junior,都是這次金鐘的肯定,雖然沒有得獎,但今後他們可以大聲說,「我是諧星,但我會演戲!」
每次金鐘入圍名單都提醒我們,台灣電視圈其實還有很多人堅持著理想,希望做出好作品。「在河左岸」、「自由人」都是題材創新,製作精美的上等作品。只是明珠蒙塵,它們默默播出,默默提名,一夕得獎,一晚的討論,又回歸成那顆蒙塵明珠。
上述所有的艱辛與困境,有極大的原因來自於收視率這樣巨大的包袱。收視率絕對不是精準的判讀,卻已成唯一數據。電視台拿它來當業績,製作人為它而焦躁,藝人因它而身價水漲船高,可是這一切卻虛幻的如同泡沫,大家迷惑在這樣飄幻的數字裡,讓電視圈的一切跟著它陷入衰敗的惡性迴圈中。難怪近年的金鐘獎老是陷入緬懷過去風光的窠臼中,因為過去的台灣電視圈,才代表著叫好又叫座的真正輝煌啊。
這是屬於電視人的盛典,是他們一年辛勤耕夢所共築的理想殿堂,我們應該帶著祝福,然後反省,我們為這些好戲好節目付出了甚麼?如果連看都沒看過,就請看完再評論。如果連一刻都不能欣賞,那也至少微笑,然後按下手中的遙控器,轉台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