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台灣首位官方認證禮儀師陳思韻》 證照編號No.1禮儀師:沒有完美,只有圓滿


如何讓學英文變得有趣,不再枯燥乏味?快跟著【海洋首都中英文雙月刊】,一邊暢遊高雄一邊輕鬆學英文! 【儂儂時尚電子報】提供各種多元的時尚知識及職場求生的技巧,讓妳成為工作領域裡最漂亮的粉領新貴!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10/29 第21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台灣首位官方認證禮儀師陳思韻》證照編號No.1禮儀師:沒有完美,只有圓滿
當主管和同事Line來Line去 科技來自於人性 但不會改變人性
 
台灣首位官方認證禮儀師陳思韻》證照編號No.1禮儀師:沒有完美,只有圓滿
文/呂玉娟
今(2014)年5月,內政部核發出首張殯葬業禮儀師證書,陳思韻搶得編號第一號證照頭香,成為國內首位獲得認證的禮儀師。從百貨公司化妝品專櫃光鮮亮麗的櫃姐,到小心翼翼為往生者描繪安詳遺容的大體化妝師,說沒有掙扎是騙人的,然而當樂章揚起,陳思韻體會到人生不一樣的觀點與面向,開啟了另一種生涯與職涯的圓滿。

掙扎:從櫃姐到西樂隊員

10年前,陳思韻在台中百貨公司化妝品專櫃擔任櫃姐,薪水不差,每天只需要打扮得漂漂亮亮,青春無敵,接觸的顧客盡是貴婦、醫生娘等,如此的青春氣質與美好聽起來實在是距離死亡太遙遠了,「但其實我們家中經營俗稱西索米的西樂隊,專做喪事與廟會的陣頭。」原本從沒有想過要走這行的陳思韻,在看到父母親逐漸年邁,捨不得兩老年紀大了還要辛苦工作,家中無人可以承接家業,心中開始有了動搖。

「現在人都喜歡正妹,陣頭需要很多年輕的美眉,不能都是歐巴桑,那時姐姐也結婚了,家中沒有人手,我不忍心看父母為了找人很辛苦,因此26歲那年,回老家幫父母的忙,從西樂隊員做起。」陳思韻娓娓道出生命的轉折,「說我沒掙扎是騙人的,那時我做一做又跑回去應徵精品專櫃工作,但做了一陣子回家看到爸媽辛苦的身影,我又猶豫了,如此反覆經過2、3年的時間,才算真的定下心來做。」

殯葬業的分工很細,西索米算是比較底層的工作,既辛苦薪水又少,從櫃姐轉到西樂隊員,陳思韻的挫折感很大,她深刻感覺到,「別人看妳的眼光就是不一樣,有些人還會投以鄙視的眼光,也因此我下定決心既然要做就要認真做,做到最好、最專業,扭轉別人看我的眼光。」

鑽研:苦讀考取禮儀師證照

陳思韻一方面工作,一方面繼續念書,高中畢業的她從二專到空大,花了5、6年的時間,完成學業。由於空大設有生命科學系,開設殯葬相關課程,她就在空大修習學分,之後通過禮儀師丙級與乙級檢定考試,取得認證正式成為禮儀師。

陳思韻分享通過證照考試的心法,她指出,丙級講求的是正確操作及執行基礎工作,考試學科包括:1.禮儀;2.公共衛生與大體洗、穿、化;3.殯葬相關法令;4.殯葬倫理。至於術科則包括:1.殯葬文書技能實作;2.洗身、穿衣及化妝技能實作;3.靈堂布置技能實作。

由於學、術科考試的題目、內容及評分方式都清楚編印於題庫內,考試題目悉由題庫(約5百餘題)出,因此通過並非難事。陳思韻強調,丙級證照算是基礎,文書類有固定格式,將規則熟記,範文背好,就能通過。

但是乙級技術士考試就比較難了,乙級檢定包括臨終、初終與入殮、殯禮、後續服務及服務倫理等5大項,學科包括:治喪流程規劃書、撰擬訃聞與奠文並規劃奠禮流程;術科包括:奠禮會場布置與主持實務技能等實作。陳思韻強調,由於學科是沒有題庫的,範圍廣泛,因此一定要多閱讀,多思考,書讀得夠多又能融會貫通,才能夠通過;至於術科部分,若有實際工作經驗,通常就比較沒有問題。

樂章揚起:從害怕到接受 同理家屬心

陳思韻說明,禮儀師的工作,簡言之就是喪禮的總負責人,扮演喪葬事務資訊提供者、指導者、規劃者及執行者的角色,統籌與規劃葬禮的流程細節,從禮儀習俗、殯葬流程、宗教儀軌、各項所需物品等,「從接案開始,禮儀師就要了解往生者的狀況、宗教信仰、家屬是大家族還是小家庭、想要何種告別式、溫馨還是盛大、傳統還是個性化等,與家屬溝通並了解家屬的需求後,再與廠商溝通,不同宗教有不同儀式,一場喪禮所需包括喪禮服務人員、車輛、物料,禮儀師必須了解每種宗教的不同儀式。工作內容包括:殯葬禮儀規劃及諮詢、殯殮葬會場的規劃及設計、指導喪葬文書設計及撰寫、指導或擔任出殯奠儀會場司儀、入殮、出殯時間選定,訃聞設計印製,靈堂布置,儀式選擇,葬法決定,價格估算,與後續作七、作旬、百日、對年、作三年的服務,以及家屬的悲傷輔導。

在喪禮服務人員方面,分工也很細,包括:殮、殯、葬、祭等,陳思韻除了協助父母經營西樂隊外,因為姐姐經營葬儀社,因此接體、淨身、更衣、化妝、入殮等她也都做。會怕嗎?很怕!陳思韻回憶說,「剛接觸大體時也是會害怕,即使從小有很多機會接觸到告別式、大體等,甚至到做西樂隊時,我仍然不敢看大體,源自於小時候的概念,將往生與鬼的概念連結在一起,自然會感到害怕,但念頭一轉,生與死都是自然的事,往生者就像睡著了,觀念導正了,自然就能克服心理的恐懼。」她說道。

「我記得第一次真正接觸大體是在醫院,當時看到大體戴上識別環的一隻手,自然而然地就將往生者的手輕輕扶起,心中好像並沒有那麼害怕,因為往生者是意外死亡,需要解剖,也只好硬著頭皮陪同,那也是我第一次參與解剖。」她說道,即便現在已不感到恐懼,「但每次要去接大體時,由於無法預測往生者的狀況,如何過世?大體的狀況如何?所以還是會有壓力。」陳思韻坦言。

「但喪禮的意義,除了為往生者送別外,更重要的意義是要讓喪親的傷心家屬得到安慰,不要留下遺憾,告別式就像是往生者的畢業典禮,人生的總整理,為一生做總結,因此禮儀師要抱著尊重生命的態度,竭盡心力協助家屬護送往生者最後一程,讓生者沒有遺憾。」

陳思韻就是抱著這樣的同理心,「我自己化妝大概10分鐘就搞定,但若為往生者化妝,卻常常要花1個小時以上,我認為接大體是一種緣分,我工作時會用心與往生者對話,告知我會將往生者打扮得安詳、漂亮,請安心地走,不需牽掛家屬。」

高壓:刻苦耐勞還得24小時待命

當今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多,殯葬服務業市場規模愈趨龐大,根據殯葬管理條例規定,自2015年7月起,殯葬服務業具一定規模者,應置專任禮儀師,未置專任禮儀師者,將處以罰鍰,殯葬業專業證照化已成趨勢,使得禮儀師炙手可熱。根據推算,剛入行的喪禮服務人員月收入約新台幣3萬至4萬元,幾年經驗後,月收入平均可達7萬至8萬元,取得證照後,薪資更可再向上提升。由於收入優渥的吸引力,使得許多年輕人有意投入殯葬服務業。對此,陳思韻表示,「年薪百萬的禮儀師是有的,但是禮儀師的收入還是要視接案量的多寡,尤其是殯葬業有大、小月之分,接案量多收入自然多,但小月時可能就只是一般上班族的薪水。」

除收入的考量外,也要衡量自己對這一行是否具有工作熱誠與敬業精神,陳思韻指出,從事禮儀師工作需要具備的特質,首要條件是要懂得尊重生命,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及規劃、執行力;其次是刻苦耐勞,這份工作是要24小時待命的,無論當下在做什麼,有需要時就要隨叩隨到,連颱風天也得出門工作;再者是忍受挫折的能力,EQ要高,「失去親人的悲傷讓家屬情緒不平靜,很容易一觸即發,有時明明沒錯卻還是被家屬責罵,自己就要有調適的能力,我自己調適的方法就是回家向家人說一說,訴訴苦就沒事了。」陳思韻笑笑地說。

當然這一行也不全然是苦的,「家屬回報的微笑,總會讓我覺得很寬慰。無論家屬是當面或是透過電話、LINE表達感謝,我都覺得很開心、很快樂。」她說道。

圓滿:迎接生命下一章

陳思韻指出,近年來在產、官、學的努力下,台灣殯葬文化與服務品質不斷提升,使得這個在過去極端封閉的行業,逐漸演化革新,有了現代化的新氣象,「舊有的體制崩潰,新的還在建立中,不合理部分會被淘汰掉,適合的、有意義的部份會留下來,並以現代的方式來做,現在很多家屬想要的不是傳統的喪禮,尤其臨終關懷與悲傷輔導更是禮儀師的職責所在,因此禮儀師一定要不斷地自我充實,才能勝任。

禮儀師生涯,看盡死亡也看盡人生百態,陳思韻體會到人生不一樣的觀點與面向,看待死亡的觀念也一直在轉換,「以前當櫃姐每天過著開心的生活,從沒想過死亡,開快車也覺得無所謂,以前對生命沒那麼珍惜,但現在每天看死亡,讓我更珍惜生命,想要好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但看到生命的脆弱,危險的事就不會去碰,意外往生對家屬的打擊最大,尤其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讓我深切體會到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成為國家認證正式的禮儀師後,陳思韻表示,對這份工作充滿了熱誠,未來想繼續修習碩士班學業,充實專業知識,同時在殯葬服務領域作出一番事業,「殯葬領域是學不完的,學習成長的空間很大,沒有完美,只有圓滿。」她說道。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4年10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當主管和同事Line來Line去 科技來自於人性 但不會改變人性
文/萬惡的人力資源主管W.J Chang
狀況劇1:Line來Line去,是公事還是私事?

公司最近新來了2、3 位8年級的員工,績效表現一直很不錯,但卻常見他們在上班時間不斷用Line傳送訊息。主管莉嘉本來有些介意,擔心員工上班還用通訊軟體聊天談私事,後來才發現,原來幾位部屬開了共同的工作群組,有事可以即時討論,也不需要播電話或親自走一趟,效率反而變高。莉嘉心想,或許自己也應該開始學些年輕人的溝通方式。

狀況劇2:主管愛在下班時間用Line臨時交代工作,上班下班似乎沒有差別?

周日下午,郁芬和三五好友正在吃下午茶,還打算等會兒一起去看最新上映的電影,沒想到手機叮咚一聲,原來是兩星期前才上任的新主管傳來訊息,要郁芬緊急幫忙趕一份計畫書,隔天一早就要。郁芬忍不住皺眉跟朋友抱怨說︰這已經是這星期的第二次了!!

狀況劇3:Line群組溝通感情還是造成嫌隙?

文誠到新公司的第三天,就被同事們加入部門的Line群組。某個周末,吳主任在群組中放了自己受邀去演講的照片,文誠看了連聲稱讚,認為吳主任年輕有為,口才又好。沒想到上班日時,文誠被俊良拉到角落說︰你不知道我們都不喜歡吳主任嗎?因為他愛利用上班時間要我們幫忙做簡報、接講座活動,賺錢卻進自己口袋,根本是公器私用。文誠一聽頓時臉上三條線,他在Line上回覆的訊息,會不會被認為拍錯馬屁?

(內文)

前幾個月,台灣有一位在媒體公關業任職的女性員工,長期在下班後接到主管透過即時通訊軟體交辦工作而忙到深夜,且在連續深夜工作超過半年以後,有一天下班時在公司樓下中風昏倒送醫,並在醫院昏迷一個多月以後過世。經勞保局認定,此為國內第一起雇主透過通訊軟體下達工作指令而致員工過勞死的案例。一時之間,包括學者與勞工團體,都直指政府應該嚴加管理這一類無形的加班行為。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先不談主打這個口號的公司最後因為跟不上市場需求而幾近垮台,但科技的發展到底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呢?

遙想當年:找人好難 煎熬又漫長

我年輕的時候手機很貴,幾乎就是身分地位的象徵(所以手機才會有「大哥大」的別名)。在那個年代裡,員工下了班就是下了班,有什麼事情都只能「明天上班再說」,真的遇到天大的事情,打電話到員工家裡,萬一他又碰巧不在家,請他的家人轉告、又不太確定對方最後到底有沒有被告知、什麼時候才會回覆。這時候的等待真的是非常漫長又煎熬。少數有手機的人,也因為通話費實在很貴,需要透過手機找人的時候,也只會簡短說句「方便的時候回我電話」就掛斷了,然後等對方透過市話回撥。大致上就是把手機當作呼叫器來使用的時代。

那時我任職的公司規定要有緊急應變計畫,也就是萬一發生了什麼天災,公司必須要維持最重要的工作可以正常運作。所以各個單位都有少數員工被編入緊急應變小組,緊急應變手冊中還載明聯絡方式和順序,一旦發生某些不可抗力之因素時,公司可以啟動這個緊急應變計畫,接到通知的員工就必須前往另外一個和我們公司有一段距離的緊急辦公地點(是我們一個分公司的地下室)報到,並且利用那裡的備用電腦完成少數特定工作。

我還真的遇到過,在一天夜裡,接到了某一位同仁的來電,告訴我公司啟動了這個緊急應變計畫的演習。然後我必須撥電話給手冊上規定的另外2、3 位同仁,結果其中一位同仁家中的電話無人接聽。我不記得我打了多少次電話,到了我覺得禮貌上根本就不應該打電話給任何人的深夜裡,我終於找到他本人,通知他明天必須前往緊急辦公室報到。我不敢想像他要怎麼樣撥電話給下一個人,而且我隔天也不想問。

反觀現在:隨傳隨到 什麼都能聊

才不過幾年的功夫,現代人出門不帶手機就覺得渾身不對勁。更別提在智慧型手機興起之後,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Line、What'sApp、WeChat這一類的即時通訊軟體,把各式各樣的訊息、檔案、照片、影片、貼圖⋯⋯,免費地(還有多少人記得以前傳簡訊每則要價3元?)傳給其他人。即時通訊軟體可能已經不只有通訊的功能,聊天、社交大概才是大多數人使用這一類軟體的最主要目的。

上面提到的這個親身經歷如果發生在現在?透過Line傳一則訊息就解決了。我自己的部門裡就有一個Line的群組,每一個人都在裡面。有誰臨時要請假、部門裡發生什麼需要讓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或者公司突然發生一個必須先讓我諮詢幾位HR 同仁後才能回答的問題……,我只需要傳一則訊息給群組,每一個人都會同時收到訊息,更棒的是還可以從「已讀」的提醒中知道多少人已經知道這件事情。如果真的有必要,大家也可以直接在群組裡討論問題,省去了很多聯絡的時間。

就算不是與工作有關的事情,群組裡有成員在假日完成半程馬拉松、看了一部好電影、發現了一本好書⋯⋯都可以在第一時間透過群組發送。感覺起來有一點點像是臉書的功能,但臉書的朋友實在太多太雜,Line的大部分群組幾乎都是特定團體。如果是工作夥伴,有時候透過這樣的群組,還可以建立工作之餘的交情。

Line能載舟亦能覆舟

適當地運用智慧型手機的即時通訊軟體,工作效率可以提升、同仁之間可以無障礙零時差地溝通、也有機會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向心力。

但你也可以想像,不是每一個人都想要在假日收到公司群組裡的訊息,如果那個人並不喜歡群組裡的其他成員。

要把即時通訊軟體當成臉書一般的社交工具,前提當然是辦公室裡的同仁彼此相處融洽。如果你待在一個團隊氣氛很差的單位裡,你連上班的時候都不想跟同事講話,怎麼還有可能想要收到他們傳的訊息?所以想要透過即時通訊軟體培養團隊的共識或情感,嗯,我覺得它可以強化團隊的向心力,但對那些原本就沒有向心力的團隊來說,這些軟體的使用大概只有負面效果。

另外談到工作上常見的一個例子,到今天為止還是有些主管不能接受部屬傳Line來請假,理由多半是覺得不受尊重:「員工傳了個Line過來說要請假,我連不准的機會都沒有啊!」但更進一步地問一下這些主管「過去員工當面向你請假的時候,你會不准假嗎?」其實答案常常也是否定的。從這個角度想這個問題:員工平常請假都是口頭先向主管報告,主管也從來沒有不准過。當員工臨時因為私事要請假,就想說傳個Line告知一下就得了。好像也沒有那麼嚴重。對吧?這是雙方的互動模式,不必然是部屬尊不尊重主管的問題。說得更誇張一點,說不定電話剛普及的時候,也有很多主管不能接受部屬打通電話就想請假。但無論如何,職場倫理往往跟大多數上班族的行為有關,我個人相信現在有越來越多主管可以接受部屬傳Line來請假,但透過Line辭職則仍屬於不能被接受的範圍。

科技改變不了人性

講了這麼多和即時通訊軟體有關的事情,如果真的要問我的意見,我想我會說:「科技來自於人性,但不會改變人性。」身為主管的人必須要知道,你的團隊默契良好,有了即時通訊軟體將會更加提升溝通的效率;但如果你的團隊合作本來就大有問題,即時通訊軟體不但不會幫你解決這些問題,反而會讓問題更惡化。沒有員工願意在下班後還接到老闆催公事的電話,改用Line這一類的APP也不可能讓部屬心情比較好。

而身為員工的人也要理解,以前做主管的人就不喜歡員工放著工作不做講私人電話,那麼現在的主管當然也不會樂見員工上班時當低頭族敲訊息給三五好友。以前有些重要的事情不想當面講,僅透過電話溝通,就已經不容易把事情說清楚了,那麼現在很多較為重要或複雜的事情若透過手機APP,則更加不可能溝通得了。

畢竟,每一項科技產品都是人在使用,使用得當會讓工作效率更加提升,使用不當則會讓很多不該發生的事情發生。從以前的手機通訊、MSN、社群網站等……都是如此,現在手機上的即時通訊APP,當然也不會有任何不同之處。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4年10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