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介紹米粉呢?」
我畫下米粉的製程圖,表示稻米收成後,必須儲放一陣子,直到色澤略變,才磨碎加水揉成粿團,加熱煮熟後,壓輾擠成條狀,接著再以蒸炊或水煮二次加熱,最後放在戶外風吹日曬,直到乾燥後,才是常見的米粉。
「聽課的對象是大學生?能不能再多些精采性?總之你的介紹法太平淡了,學生應該會睡一片。」朋友的手指輕敲桌面,毫不留情出言糾正。
於是我決定換個角度,將米粉定義為美食界的高智慧產物。
先由選米談起,在常見的三大米種譬如粳米、糯米和秈米中,製米粉時獨鍾秈米,尤其這幾年獨鍾產於雲林或嘉義產的台中秈17號或台中在來1號,因為這兩款秈米的直鏈澱粉含量較高,當直鏈澱粉愈多,胚乳細胞排列愈密,磨成粉狀後,米穀粉的硬度值也相對較高,製成米粉除了口感較扎實,也較耐煮。
挑了米後要陳放,放置時間不是重點,短可以三個月,長則半年以上,重點在於儲放場所的溫濕度控制,直到新米中的油脂水解為脂肪酸,進而和澱粉產生複合物,增加吸水性和黏性,就可以算是陳米。
拿到米後,每家米粉場的製法都不同,譬如磨米方式,台灣常見的有濕磨法或乾磨法,乾磨的米色較深,目前我僅知道雲林的源順食品採用乾磨法,其餘多數廠家都用濕磨法。
另一個常見的差異是炊粉或水粉,意指米粉煮熟時,是採用水煮或蒸煮。新竹大多是炊粉,埔里或彰化一帶多是水粉。
至於現在常見的「非純米米粉」,我歪著頭想一想,那已經是科技產品了,因為玉米澱粉並非將整粒玉米磨成粉,而是以化學藥劑處理玉米粒,再經過一系列工序,才能得到玉米澱粉。要調出非純米米粉,要對澱粉結構有深度了解,才能找出適當的添加比例,如果玉米澱粉的添加比例較高,還要找出相對應的黏著劑,才能讓不同的澱粉融合。除此之外,經常參混米粉的還有馬鈴薯澱粉、麵粉等,這些添加品的功用,除了降低成本,也為了強化米粉的彈性口感。
「確實是精采,但……,或許多點綜藝性或故事性?算了,等你習慣幫學生蓋棉被、墊枕頭後,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朋友一臉愁苦下評論。
●我推薦的米粉
永盛米粉:新竹市北區延平路一段317巷3弄17號,03-522-286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