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始於遙遠的過去,結束於不可知的未來。」這是旅行者謝哲青,獨特的「探索式」旅行。 就像活在偵探小說裡,單憑一張舊法郎上印著的《小王子》和飛機的紙鈔,就讓他費盡周章來到荒涼的撒哈拉沙漠,只因相信,作者聖修伯里墜機前的最後行跡,應該是他與小王子相遇的沙漠,而非繁華的馬賽港。 馬奎斯在《百年孤寂》中寫道:「世界太新,必須用手去指。」對謝哲青來說,抽絲剝繭,偵探式旅行,才能真正理解這個世界某部分的真實。 你可能不知道,《邁阿密風雲》影集夕照染紅的絢麗晚霞,其實來自撒哈拉吹向大西洋的黃土沙塵;巴布亞新幾內亞,裝扮成恐怖骷髏的欽布(Chimbu)人,其實生性愛好和平,而且吃素;而世界最長的火車,根本不在任何大城市,而是撒哈拉的茅利塔尼亞,一列火車長達3~5公里,如果不幸在過平交道時遇上這列火車,光等它駛過,就要一小時。 這個世界,既美得動人,又充滿了偏見。 偏見,其實也存在現實生活中。小時候的謝哲青患有先天性「難語症」,每一次開口都是折磨,自卑,讓他差點也被偏見吞噬。但是小男孩卻在爸爸送的百科全書裡,看到了另一個巨大的世界。文字世界充滿知識,充滿可能,充滿種種的意想不到,意外提早開啟了謝哲青世界的旅程。 這就是他說的──旅行始於遙遠的過去。在閱讀的世界裡,知道的愈多,愈挑起他對世界的渴望。於是,膨脹的心像氣球要爆炸一樣,只有出走,走到書中文字的現場,才能解答心中的不滿足。 於是,一張馬利的紙鈔,印著多貢人生死觀的陰陽宅,讓他不遠千里,來到1萬公里之外撒哈拉一探究竟,只為看見畫中真實房子;聽到孟德爾頌的〈芬加爾洞窟〉旋律,就一心要踏足蘇格蘭外海高地,感受海風拂面而來;看見黑幫電影《教父》描述人性的黑暗寫實,就一定要親身造訪紐約的小義大利。 探索式的旅行,與一般旅行最大的不同,永遠始於遙遠的一本書、一首曲子、一部電影,從遙遠的渴望開始,親身走過後,又結束於不可知的未來。 「四十天大道」之旅 為什麼一趟旅行結束於不可知的未來?因為謝哲青始終相信亨利•米勒的看法:「旅行目的地,從來不是一個地方,而是看待事物的新方法。」 在北大武山,3090公尺高處,謝哲青在這裡第一次看到地球是圓弧形;在茅利塔尼亞火車,3公尺高車廂上,謝哲青第一次看見地球的影子,如紫色薄霧籠罩大地。他驚喜地發現,原來只要換一個位置,就能看到全新的視野。 2015年有一部電影《在地圖結束的地方》,指的就是撒哈拉廷巴克圖(Timbuktu),那個曾經撼動歐洲金價18年的地方。謝哲青問,在地圖結束的地方,還有什麼在等著我們?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