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濟醫院自我期許「臺北能、花蓮也能」, 創新醫療技術,也同步發展醫學教育,
提升東部醫療水準。
種種成就,回應建院初衷──尊重生命。
二○一六年八月十七日,花蓮慈濟醫院啟業滿三十年。聳立在花蓮市中央路旁,全臺十九所醫學中心,花蓮慈院是唯一一家位於東部的醫學中心;在廣袤的花東土地上,肩負著重責大任。
在三十周年的院慶大會,花蓮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黃啟嘉說,一九九九年醫學中心評鑑時,有委員認為花蓮只有三十多萬人口,不足以支持一家醫學中心。「可是慈濟不怕,它願意成為醫學中心!」黃啟嘉表示,如此會增加許多成本,但慈濟想的不是資金從哪�堥荂A而是花蓮需要一個醫學中心。
「慈濟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我想那就是慈悲。」黃啟嘉感觸良多地說,因為慈悲而沒有畏懼,無畏後才能產生無限的可能。
許多花東民眾紛紛來參與院慶活動。年僅兩歲的林頎,在住家附近的魚池溺水,送到花蓮慈院急診時已經昏迷;正值大夜班的小兒社區科朱家祥主任,緊急聯繫兒童加護病房張宇勳主任會診,評估如果使用一般治療方式,除非有奇蹟,否則最好的情況也是成為植物人,於是決定採用「高頻呼吸器合併低溫療法」。
在醫護團隊的仔細照料下,林小弟恢復健康,腦部沒有受損;家人上臺哽咽感謝慈院團隊,讓孩子「再次」重生,因為孩子正是在花蓮慈院出生的龍寶寶。
極限運動好手陳金元,日前才代表臺灣到印尼參加國際飛行傘大賽,看不出來他曾經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如果沒有花蓮慈院,我現在就沒有機會站在臺上。謝謝您們當初那麼拚命地把我救活,讓我能脫離地獄,再次翱翔天際。」才講了一句話,陳金元就哽咽到說不出話來。
二○○七年,他因為登山意外墜谷,脊椎受損,緊急送往花蓮慈院搶救,骨科部吳文田主任為他手術成功;靜養期間,他突發心臟病,送到花蓮慈院時已經沒有心跳,在急診與「救心小組」搶救三十分鐘後,仍沒有好轉,依照急救法定時間,可以宣布放棄,但心臟內科陳郁志醫師決定再拚一次,注射強心針,心跳終於有了反應。
心臟內、外科團隊緊急成立葉克膜小組,將他送入心導管室進行治療,推床同時,為了維持他的心跳,一位護理師更直接坐在推床上進行CPR,可見情況的緊急。康復出院後,他重拾對運動的熱情,認為這樣才不會愧對醫療團隊的用心。
立足花蓮,放眼全臺
花蓮慈院二○○二年正式晉升醫學中心,已連續五次通過評鑑,將在明年迎接第六次的挑戰。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表示,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慈濟醫院為花蓮的醫療史寫下諸多新頁,更實現上人建院時的期待,是一所「臺北能,花蓮也能」的醫院。
正如花蓮慈院啟業第二年,即以精湛的外科技術,建立起花東「開腦醫院」口碑。神經外科也在二○○三年引進花東第一臺「加馬刀」,利用加馬射線隔空治療腦瘤,至今已嘉惠一千兩百多位病患。
神經外科的深部腦刺激術,也有十分亮眼的成績,迄今完成超過一百九十一例,其中有一百五十八例是巴金森病人,占臺灣治療個案四分之一以上,恢復行動能力。高水準的醫療技術不但獲得國際認可,還輔導海內外近十家醫學中心完成首例個案。
心臟胸腔外科團隊一九八九年完成東部第一例開心手術,至二○一四年累積超過兩千例。心臟內科王志鴻副院長,為了因應各種突發狀況,一九九三年與心臟胸腔外科合作組成「救心小組」,曾有十四年,他獨擔東部心導管治療的搶救生命任務;接著啟用葉克膜,成為花東唯一能裝置葉克膜的醫院,至今已經替一百三十八位病人進行治療。
骨科在陳英和名譽院長的帶領下,不只僵直性脊椎炎與駝背的矯正手術獨步全球,在人工髖關節和膝關節的手術器械組研發設計上,也屢屢獲獎。
花蓮慈院還設立東部唯一的燒燙傷中心,職能治療師陳美玉並接受陽光基金會壓力衣製作訓練,成立「壓力衣製作室」,讓傷患在住院時,從醫療照護、穿著壓力衣、復健,均能在家鄉安心療養;完整的燙傷治療系統,讓去年於八仙粉塵暴燃意外受傷的花東子弟,也能安心回到花蓮。
二○一四年八月十四日,花蓮慈院啟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成立達文西手術中心,這是東臺灣第一套達文西系統,也讓慈院邁向高科技微創手術新里程。
除了醫療技術的精進,為了培育人才,花蓮慈院以堅強的慈濟志工作後盾,在二○○八年首創「標準化病人中心」,招募志工進行標準化病人訓練,針對各科別常見的病人狀況準備了三十多種教案,請專業導演指導技巧,透過逼真演技準確模擬各種疾病的病史、心理與情緒反應,讓醫學生實際模擬與病人的應對進退,從蛛絲馬跡中理出病因。
林欣榮院長分享,證嚴上人對未來的期許為「提升品質、培養人才」,做起來不簡單,但在現有的基石下,相信能將慈濟醫療的愛,以花蓮為中心走向全球。
醫療人文,輻射海外
「讓我一秒鐘講一個故事,一天八萬六千四百秒,秒秒一個故事都講不完。」三十年來,花蓮慈院醫療團隊從死神手中搶回的生命不計其數,證嚴上人回想建院的篳路藍縷,除了感恩志工們的護持,更感謝醫護人員願意來到東部服務,不然空有硬體,沒有醫療人員進駐,也無法發揮搶救生命的良能。
花蓮地處邊陲,難以吸引醫護人員來服務;即使來了,也多不能久留,所以人員的流動率很高,而解決的最好方法,就是培養在地人才。但想「就地取材」,花東地區卻只有一般專科學校,沒有護專,也沒有大學,人從哪�堥荂H有鑑於此,一九八九年九月,「慈濟護理專科學校」成立,充實東部地區護理人力,也提供就學的機會,今已晉升慈濟科技大學。
一九九四年十月,慈濟接著創辦「慈濟醫學院」,六年後更名為慈濟大學。除了醫學院,還包括生命科學院、人文社會學院及教育傳播學院,培養各領域良才。
二○○二年,花蓮慈院外科團隊和慈濟大學,首次舉辦「大體模擬手術教學」;二○○三年,慈濟大學設立配置了八個模擬手術檯的真人模擬手術室,為全臺首創,展開了由專業醫師帶領醫學系七年級學生,在進入醫院實習前,練習基礎臨床技術及手術技能,減少在病人身上犯錯的機會。
上課前,學生拜訪無語良師家屬,了解老師生前行誼的過程;上課時,眼前不再是冷冰冰的軀體,而是實踐人生智慧的典範。
二○○八年拓展為「模擬醫學中心」,教學範圍也逐步從實習醫學生課程擴展到慈濟醫院住院醫師的常規訓練課程,甚至是主治醫師的進階訓練,讓醫師先行演練嶄新的術式,未來應用在病人身上可以更有把握。
大體捐贈在慈濟人「以身說法」的帶動下,逐漸改變華人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從一九九五年開始推動,二十一年來,已有三萬七千多位民眾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七百多人完成捐贈。
擔任慈濟大學副校長、模擬醫學中心主任的曾國藩教授,原來是臺大醫學院解剖學科主任,應上人的邀請,放下了公立大學的退休俸,回到家鄉服務。這個決定雖然不容易獲得家人全面的諒解,但他認為應該做更有使命的事情。
曾教授率領團隊建構「全人」的急速冷凍保存系統,和國外將身體支解為獨立的部位分別保存不同,除了考量臺灣的社會風氣,也是希望能讓學習者面對的是一個全人,而非一隻手、一顆頭這樣的標本,然而全人卻大大增加了保存的難度。
曾教授說,冷凍雖然不是什麼新的方法,但偌大的人體急速冷凍卻不容易,個體大小、胖瘦間的差異,遺體的急速冷凍和之後的解凍,絕不是單純進出冷凍櫃而已,這項技術細節的開發絕對是臺灣唯一,全球獨特的成就;捐贈的遺體從篩選、收納、急速冷凍到解凍,如果沒有做好處理,解凍後的身體就失去了最真的觸感;肌肉及組織失去彈性,就無法讓醫學生融入正式開刀的情境。
從二○○九年開始,在花蓮慈院醫師的承擔下,模擬醫學中心逐步拓展與各專科醫學會的合作課程,如今已包含耳鼻喉科、泌尿科、神經外科、骨科、關節重建外科、脊椎外科、創傷外科、手外科、增生療法、口腔顎面外科、整形外科等等。
二○一○年,亞洲泌尿科醫學會年會在臺灣舉辦,在花蓮慈院泌尿部郭漢崇主任的推薦下,特地在花蓮舉辦大體模擬手術的工作坊課程。
「不僅學習到手術技巧,還包括大體老師的無私。」郭漢崇表示,從學員在操作手術時嚴肅的神情,可以感受到他們對大體老師的尊重,當每一梯的課程結束時,會發覺到他們和來的時候不一樣;等他們回到工作崗位,在對待病人或是教導學生時,正面的能量就會釋放出去,讓周邊的人感受到奉獻的精神,這也是大體模擬手術最重要的價值。
模擬醫學中心常態與各醫學會合作課程,未來朝向國家級的手術訓練中心發展,和國際醫學會合作高階訓練課程為目標,邀約各領域知名學者來臺授課,讓臺灣的醫師不用出國,就能學習到最新的技術。
堅如磐石,守護生命
花蓮慈院三十而立,從最初兩百五十張病床、為數不多的醫療科別及醫護人員,發展至今已有三十五科,三百多位醫師及一千七百位左右的員工,真正站穩腳步,向前邁進。
慈濟醫療志業除了立足花蓮,也逐步扎根全臺。一九九九年玉里慈濟醫院啟用,隔年關山慈濟醫院接著啟用,同樣提供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的急診服務,與花蓮慈院形成守護花東地區的防線,當意外發生時能夠第一時間處理,待病況穩定再後送至花蓮慈院做進一步的治療。
位於田中央的大林慈濟醫院也在二○○○年啟用,造福雲嘉偏鄉地區的民眾。二○○五年臺北慈濟醫院、二○○七年臺中慈濟醫院陸續啟業,進一步將慈濟醫療人文擴展到西部。
六家慈濟醫院,搭配完善的醫療專業人才培育管道,慈濟醫療志業完整而具規模。正如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所說,今年是殊勝的一年,慈濟基金會成立五十周年、花蓮慈院三十周年,同時也是國際人醫會二十周年,加起來正好是一百年。慈濟醫療不僅在臺灣樹立醫療典範,也在全球九十四個國家地區留下慈濟慈善與醫療的足跡;期盼在百年基業下,持續推動全人醫療,真正的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