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Line上收到這則熱傳訊息:15年前,台灣人覺得中國的東西好便宜;15年後,中國人覺得台灣的東西好便宜。15年前,中國人希望台灣人多去中國花錢,15年後,台灣人希望中國人多來台灣花錢。15年前,沒在台灣音樂圈紅過的歌手不算歌手,15年後,沒上過中國《我是歌手》的歌手不叫歌手。15年前,中國女性希望能嫁給台灣的有錢人,15年後,台灣女性想嫁給中國的有錢人。
不過區區15年的光景,兩岸之間的差距已非言語所能比擬,而這個差距仍持續擴大中。如果不爽和中國比較GDP,那麼15年前同是人均GDP相近的亞洲4小龍,如今台灣也是遠遠落在星、港、韓之後。4小龍受惠於中國的崛起是共同點,中國已是台星港韓的最大貿易國,也是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而15年後,新加坡人均5萬多美元,香港人均4萬多美元,韓國人均3萬多美元,台灣僅2萬多美元排名最後。
台灣統獨熱戰,藍綠對抗,恐怕是國富列車吊車尾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今,藍下綠上輪替執政,小英總統改弦更張,似乎要帶領台灣走出馬英九執政8年的「親中」舊路線,走向「去中」,或說是和中國漸行漸遠的「遠中」新路線。兩岸關係頓時進入「冷和平」階段,首先遭殃的是觀光業和農業,而且衝擊勢將全面擴散,日前台灣無法參加國際民航組織ICAO會議,顯示外交冷氣團已來襲。
中國低氣壓 即將襲捲台灣經濟
英全新政府若無法改善關係,令人擔心其衝擊會進一步從外交擴散到經貿,而明年台灣經濟便會感受到這股中國低氣壓,也將會是台灣國富列車的失速點。如此下來,台股的外資派對,今年第4季還能有基本面支撐,在9千點之上狂歡,明年台灣經濟則可能會陷入兩岸關係惡化的失速危機之中,投資台股的風險也大為提高。
前總統李登輝說,「台灣經濟不用靠中國」,道出深綠陣營及支持者的心聲和期待。林全院長也說,1970、1980年代兩岸敵對之下,台灣經濟仍然高成長。然而,此時非彼時,中國已躍起而成為全球貿易的一大核心,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2大經濟體和第2大對外投資國,更已經是台灣第一大進出口國。中國已非李登輝或陳水扁當年的「吳下阿蒙」,對全世界是無人可忽視的力量,對台灣更是無可避免的現實。
台灣出口今年7、8月終於連兩紅,有人形容說1支手機(iPhone7)救了台灣出口。財政部公布8月出口246.6億美元,年增1%,連2月正成長。其中電子產品出口84.5億美元,年增10.9億美元或14.8%,創歷年單月新高,成為推升出口成長的主要動能。此外,8月對中國與香港出口99.6億美元,年增3.3億美元或3.5%,連2個月正成長,尤其是電子零組件出口年增8.9億美元或23%,更是連6個月正成長。
財政部統計處處長蔡美娜表示,我國對陸出口占整體出口比例高達4成,是我國出口成長的
主要引擎,對陸出口轉為正成長後,我國出口也隨之轉正。這一事實,明白點出中國市場對台灣出口的重要性。
因此,在兩岸關係未明顯惡化,未損及台灣經濟之前,英全新政府能及早作好台灣經濟「去中國」的替代方案嗎?新南向政策不會是替代中國市場的答案,東協市場規模遠不如中國,對其出口增長潛力,就像東南亞來台觀光客的增加,成長率可以很好看,增加的人數和金額卻有限,無法彌補陸客銳減的龐大人數和金額。那麼,小英總統的「創新經濟」會是答案?
童再興 《Money錢》發行人兼社長
政大政治系學士、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曾任Smart智富新媒體集團執行長、電腦家庭雜誌集團總經理、商業周刊總編輯等職。
(全文未完)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 錢》No.109 2016年10月號,各大超市及書店皆有販售;訂閱《Money錢》電子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