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總有人辭職。在美國和西歐,年度離職率大約是略低於10%,但在亞洲部分地區則遠高於此。至於即將進入職場的這批人,預計換工作的頻率還將高於先前的世代;也就是說,除了現行員工手冊裡的提前通知規定外,雇主可能會想鼓勵員工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離職。 雖然離職早已不是新鮮事,但很少有人研究員工如何準備離職,又有何原因會讓員工離職時採取對公司運作較有害或有利的作法。近來員工常常用各種能見度頗高的場合宣布離職,同時讓前雇主聲名掃地;例如葛瑞.史密斯(Greg Smith)告別高盛,文章還上了《紐約時報》;瑪莉亞.施弗琳(Marina Shifrin)離開動畫公司時的跳舞辭職影片也在網路上瘋傳。因此,企業實在必須好好了解員工辭職的行為。就連員工本身,常常也不清楚怎樣才是正確的辭職方式;看看網路上有多少網站,為想離職的員工提供各種提示和忠告,就可見一斑。 為了更了解員工離職的方式,以及為何選用對公司較有害或有利的方法,我們收集並檢視了最近離職的員工近三百位,以及最近手下有人離職的主管兩百多位,了解他們的說法。 我們發現,離職員工有7種離職的方式。兩種最常見的,我們稱為「依據規定」和「敷衍了事」的離職。「遵守規定」是指有和主管面對面會談,告知離職、依據標準的通知期,並且也解釋離職的原因。敷衍了事和依據規定 的離職大致相似,但前者會談時間通常較短,也不會解釋離職的原因。另一種較少見、但仍有不少人採用的,則是「感恩道別」的離職方式,表達了對雇主的感謝,而且常常願意在過渡期提供協助。另外,「毫不隱瞞」的離職風格也相當常見,這類員工在正式進行離職程序之前,就會坦白告訴主管自己正在考慮離職或換工作。 但在光譜的另一邊,則是對公司比較不利的離職方式。有些員工選擇的是逃避現實、或是過河拆橋的方式。逃避現實指的是離職員工並未將打算離職的事告知直屬主管,反而是告訴其他員工(例如同儕、工作導師、人資)。或許最令人厭惡的離職方式(約有一成比例),則是離職時過河拆橋,傷害公司或同事,常常是透過各種言語攻擊,也從此斷了自己和前雇主的所有關係。 最後一種,也是最罕見的離職方式,或許也算不上是離職:有些員工就忽然一走了之,再也沒有回來,也不和雇主有任何聯絡。這種衝動離職可能讓公司手腳大亂,因為這是唯一完全沒有通知的離職方式。 除了要找出員工離職的各種方式外,我們也想知道他們為何選擇某種離職方式。我們發現,不論好壞,員工常常覺得離職那一刻是最後一次向公司和上司討公道的時候。...【閱讀全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