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新冠病毒疫情在歐美日依舊嚴峻,但隨著疫苗的開打,市場對於明年的景氣復甦充滿期待。IMF評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負4.9%,明年是5.4%的強勁成長。日前中研院經濟所預估明年台灣有高達4.24%的成長,是2010年以來的最佳表現。但在一片前景看好的期待下,海運價格高漲、貨櫃一櫃難求、歐美港口混亂的物流陰影正籠罩全球。
過去從高雄出口一40呎大貨櫃到北美,大約是1,000美元,現在已經漲價到4,000美元以上,並且船運公司的報價,已經從過去的一季一價,變成一周一價,且周周上揚,報關行還不一定能搶到位子。在實務上,過去中小企業出口一貨櫃到美國的成本是3萬台幣,現在已經變成12萬台幣起跳,加上今年來的台幣強烈升值,企業利潤嚴重縮水。有部分貿易商乾脆認賠殺出,直接違約不出貨。
海運價格飆漲是全球性的問題,不只遠東北美航線大漲四倍以上,遠東歐洲航線也同樣飆漲四倍。然而更嚴重的是全球海運物流的崩潰,在遠東地區空櫃難求,工廠做好商品卻調不到貨櫃來裝箱,貨品好不容易裝箱上船,到了歐美港口,卻又因為港口壅塞,貨輪被迫在海上徘徊數天才能入港卸貨。
目前全球物流體系的困境,主要是因為3C造成:Coronavirus(新冠病毒)、Christmas(耶誕節)與Customs(關稅),其中新冠疫情是最主要因素。年初疫情在全球爆發時,各國陸續進行封城,海運界一片蕭條,各船運公司紛紛縮班度日,等到夏季之後全球景氣明顯復甦,海運需求大增,各船運公司調度不及;加上疫情與各國嚴格的入境隔離政策,船公司在調度船員方面失去靈活性,儘管現在海運需求旺盛,各船運公司也無法提供往年的載貨量。
疫情同樣影響陸地上的物流鏈與生產鏈。各國因為封城與疫情擴散等因素,碼頭工與司機等物流人力缺乏,貨櫃就算送到陸地,也是堆積在港口或物流據點。此外,中國因為疫情初期採取嚴厲封鎖政策奏效,各地工廠已經回復常態生產,而世界多數國家還忙於處理第二波疫情的威脅,因此全球訂單轉進中國,從中國出發的貨櫃不斷流向歐美各國,但是疫情下有限的海運量與港口處理能力,讓物流系統無法回收足夠空櫃回中國,造成今日亞洲地區空櫃難求的困境。
耶誕節的購物旺季讓問題雪上加霜。歷年耶誕節購物季前數月,就是海運旺季的開始,今年歐美民眾因為疫情無法出外旅遊,消費力全部用於購物或者買宅經濟用品(筆電、家用健身器材等),使得這數個月的海運負擔遽增。
日前中國公布11月貿易資料,增長最快的是對美出口,成長46.1%到達創紀錄的519.8億美元。
最後,歐洲與英國企業擔心英國的脫歐談判失敗,明年之後雙方往來的商品會被加徵關稅,因此近數個月來積極囤貨,這突增的貨運量造成英國與歐洲主要港口的沉重負擔,甚至已有海運公司宣布年底前停止歐洲、英國港口的停靠,而一堆空貨櫃也堆在英國與歐陸港口待船接走。
現在海運的亂象,讓各國物流與生產企業困擾不已,並且要求政府介入。英國物流企業協會已經請求政府放寬碼頭工與司機的工作時數限制,讓還能上班的工人可以多加班,舒緩港口壓力。
我們希望台灣政府能夠關注且重視目前的海運亂象,雖然英國脫歐與全球耶誕節的貨運潮,可能數月後就能消化,但是疫情若無法得到根本性解決,全球海運與物流的混亂,將可能持續讓製造業缺櫃,高漲的海運價格侵蝕出口獲利。若數個月後,全球景氣復甦勁道強,國內企業滿手訂單,卻調不到貨櫃出貨,那台灣景氣復甦是剛出航就會觸礁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