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會無緣無故找上你! 糖尿病不會無緣無故找上你,遺傳因素加上多年來的生活習慣,才會讓你變成糖尿病最喜歡結交的朋友;不想和糖尿病當朋友,請先認清自己是不是糖尿病喜歡的類型。 迷思一:我的糖尿病是遺傳來的 滿多糖友在被診斷出糖尿病時,常說:「我這個糖尿病一定是遺傳的,我媽媽也有糖尿病。」 確實,第2型糖尿病和遺傳有些關聯,有研究發現,父母都有糖尿病的人,可能會有60%的機率會得糖尿病;如果父母只有一位有糖尿病,子女有糖尿病的機會30~40%;如果是同卵雙胞胎的一個罹患糖尿病,另一個有糖尿病的機會高達90%。也有研究發現,媽媽的影響力比較大,媽媽有糖尿病與爸爸有糖尿病相比,媽媽有糖尿病的子女未來罹患糖尿病的機會較高,若媽媽在孕期罹患妊娠糖尿病的話,則小孩以後出現肥胖和罹患糖尿病的機會更高。 儘管這麼多研究證明遺傳的影響力,但不代表子女一定會罹患糖尿病,因為生活習慣的影響力更強。遺傳加上不良生活習慣,當然糖尿病容易上身。但是,很多的研究證明積極控制體重、注意飲食、適當運動,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就能透過改變生活方式與環境因素,降低遺傳的影響,避免糖尿病找上身。 迷思二:小時候胖不是胖 老一輩的人總認為小孩就是要養得白白胖胖的,常說:小孩子瘦得像竹竿不好看,小時候胖不是胖,長大抽高就會好。事實上,國內外的研究都發現:小時後胖的兒童,長大後多半只會更胖,也比較容易罹患糖尿病。臺灣兒童罹患糖尿病的比率逐漸上升,尤其是胖小子得到糖尿病的機會更高。 迷思三:愛吃糖會得糖尿病 有些病人會說:「我會得到糖尿病就是因為我愛吃甜的。」其實,吃甜食不會讓正常人得到糖尿病,但是過多的熱量,包含糖或脂肪,則會讓人變胖,尤其是內臟脂肪堆積會導致胰島素阻抗性,需要更多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此時若本身體質就有胰島素分泌障礙,分泌的胰島素不夠用,就成了糖尿病發病的原因。雖然內臟脂肪堆積目前只能藉由「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來檢測,但是,我們可以採用簡單的量腰圍來評估腹部肥胖。 另外一個常用來評估肥胖的是身體質量指數(BMI)。BMI是國際通用的肥胖指標,但無法完全反應內臟脂肪堆積的程度,不像腰圍可以反應內臟脂肪堆積;所以,代謝症候群是以腰圍來當作指標。不過,BMI還是會用來作為流行病學的調查,依據「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40歲以上民眾BMI過重及肥胖比率為49.0%(男性:55.6%,女性:42.7%),其中,罹患糖尿病的病友有更高比率的BMI過重及肥胖,高達將近七成有BMI過重及肥胖情形(男性:66.5%,女性:66.1%),可見,體重過重或肥胖是糖尿病友很重要的表現,尤其是腹部肥胖和胰島素阻抗性息息相關。 迷思四:不胖的人就不會得糖尿病 不胖的人不代表不會得糖尿病,因為有可能只有內臟脂肪堆積,外觀看不出來。2015年日本一項回溯性研究也發現,西方糖尿病患者約有八成人肥胖,但東亞地區包含臺灣、日本、南韓、中國、香港等地的黃種人罹患糖尿病時卻不像西方白人那麼胖。甚至有研究發現,久坐而少運動的人,就算BMI正常,也有很高比例的人內臟脂肪過高,所以,不胖的人也別掉以輕心,久坐且少運動的人,都可能會讓糖尿病找上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