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遺址繩紋陶時期文化的提問:關於佔居範圍與陶容器(下) 文•圖提供/吳意琳 L32 繩紋斜敞短口罐口。 | 釐清:繩紋陶時期兼有素面陶與繩紋陶 前一期文章《卑南遺址繩紋陶時期文化的提問:關於佔居範圍與陶容器 (上)》提到,為對卑南遺址下層的「繩紋陶時期」進行探究,因此,所謂「繩紋陶文化」範疇的陶器,必須先釐清其定義。在連照美與宋文薰兩位研究者稱之為卑南遺址「繩紋陶文化」時期,只列出帶有繩紋與刻劃紋陶片的文物,發掘者認為這些是距今五千年的遺物。在1980-1982年發掘工作的報告書所描繪的陶器器型繪圖中,可以看到在罐型器裡有變化多樣的口部,短口罐為主,僅一件標本口緣超過三公分長,大多為斜敞的口部,也有平敞的口部(下圖a、b),亦有唇帶折脊的樣式(下圖e)。刻劃紋則施於短口平唇罐的唇緣,以及折肩罐的上半部。缽形器約佔全體繩紋陶片數量四分之一,可辨識出21件缽,其中有8件可以看到帶裝飾性的小耳把(連照美、宋文薰2004:50-56)。 在這本卑南發掘的總報告中,2004年有重新編排出版,筆者檢視後發現,關於器型組合與陶器質地描述,跟過去的版本相同,沒有見到素面的陶片。換句話說,研究者可能將同一層位中帶有繩紋陶片單獨挑選出來做分析,因此在報告裡關於繩紋陶文化的陶器,只看到上圖所示這些「帶有繩紋」的陶片。而這個現象在原報告裡可以觀察到,原研究者多次將繩紋陶與素面陶稱作「兩種陶類」,同時也因為研究者在發掘過程中並沒有找到「獨立成層的繩紋陶」,所以認為之前發掘的卑南遺址裡並沒有「繩紋陶文化原始堆積層」,所有發現繩紋陶的坑位位置都只是「遺物包含層」。在發掘者的說明中提到(宋文薰、連照美2004:48)。 【詳全文】▲TOP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