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文明」社會中,人們會蹲著排便,藉此可避免由我們的「現代」管線設備所引起的併發症。 在自然的下蹲姿勢中,如圖6-9所示,藉助大腿接觸腹壁,腸道可以獲得支撐並呈現一直線,因而帶來許多重要的健康益處。如圖6-10所示,下蹲姿勢可以使腸道受到支撐。 我們發現美洲印第安人從未罹患任何直腸問題或痔瘡,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習慣蹲著排便。 假如你來到法國、義大利、南美洲或中國,你會發現馬桶通常是在地上挖出的洞,而你必須蹲著才能上廁所。這一切都顯示,蹲著才是自然的排泄姿勢,藉此使所有內臟維持在適當的位置。當養成蹲著排便的習慣後,就不會有靜脈血管自直腸突出(即痔瘡)。 馬桶最初大約是在一八五○年從英國開始流行起來,因而普及到整個文明世界,而且速度相當快,因為配管系統大約也在此時開始普及,讓原本都儲存在夜壺或埋入土中的排泄物有了更乾淨的處理方式。馬桶最初的設計者是鐘錶匠亞歷山大•卡明(Alexander Cumming),後來再經過家具工約瑟夫•布拉瑪(Joseph Bramah)所改良。這些人原先並非從事醫療,也並非生物力學的從業人員,所以他們並不了解下蹲能帶給人體何種物理優點。 同樣地,普羅大眾也並不了解下蹲的優點何在,所以「又新又經改良」的馬桶很快就流行了起來。 一直到了一九○○年代初期,醫師們所面對的細菌性疾病案例急遽增加,才開始對於當時的生活習慣有所質疑,其中嫌疑最大的舊式馬桶。 在一九二四年的《腹部文化》中,作者引述了當時頂尖醫療權威的說法,這些言論批判馬桶的不良設計,以及因而對健康產生的後果。作者說:「這種新奇玩意兒早該在發明人裝在人類屁股下方以前,就把發明人給害死才對。」 便祕、疝氣、靜脈曲張、痔瘡以及闌尾炎都與馬桶的使用脫不了關係。這種問題的解決方法在數年前問世,那就是當你坐在馬桶上時,利用腳凳將腳部提高,藉此模仿出下蹲的姿勢。 利用馬桶所造成的各種有害結果,來自單純地坐著同時,身體往前壓的姿勢,使我們的腹壁與結腸失去了蹲姿時的支撐。如圖6-11所示,是我們一般坐在馬桶上的姿勢,而圖6-12所示,是腸子因為這種姿勢所受到影響的部分。 主要的腸道問題都是發生在腸子的兩個部位--位於右下方的盲腸,以及位於左下方的乙狀結腸。結腸的這兩個部分正是平常蹲姿時與大腿接觸的部位,當我們使用馬桶時,我們並不會對這些部位施加物理壓力,因而使排泄物積存在這些地方。 正如我們所見,腸道淤積問題導致排泄不良,進而對血液造成額外的毒素負擔,也對解剖學上的相對應部位帶來負面的反射作用。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