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該知道的─子宮復原期 嬰兒與母親 3月號 NO.449 採訪撰文/陳萱蘋 企畫編輯/吳慧敏 諮詢/高雄長庚婦產部產科主任 蔡慶璋 部分資料參考/長庚醫院產後衛教手冊 模特兒/氣質孕媽咪吳多麗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2指標+4原則,揮別產後肚! 抱著剛出生的寶寶出院,卻還被其他人懷疑肚子裡的寶寶還沒生!或是明明剛生完老二,老大卻指著妳的肚子問:「媽咪,裡面還有妹妹嗎?」產後雖然肚子消了一點,但還是鼓鼓的!為何產後還會有明顯的媽媽肚?從產前到產後,媽咪的子宮有何變化呢?產後的日常子宮照護又該注意哪些事項呢?請跟著專業的婦產科醫生一起來呵護妳的子宮! 卸貨了!卻被誤以為還沒生 在足月生產的情況下,一般媽咪體重會增加10∼15公斤。而剛生產後,扣除寶寶以及胎盤、羊水等重量的排除及生產過程中的失血及體力消耗,應有將近5公斤的減少,所以,剩下的部份就會變成是所謂的「產後肚」或是「媽媽肚」。 造成明顯產後肚的原因,除了殘留於身體上的體重之外,還包含被寶寶撐大的子宮。高雄長庚婦產部產科主任蔡慶璋表示,通常子宮需要大約4∼6週的復原時間,才能恢復到產前狀態。 正是因為子宮還沒有回到原本骨盤腔位置,此時,媽咪摸摸自己的肚子,就會摸到一大塊有點硬硬圓圓的東西,在肚子裡晃來晃去的。蔡慶璋主任指出,排除腹部腫瘤問題,這應該就是子宮了。 產後肚自然消退還是成贅肉? 基本上,產後的媽媽肚有其恢復機轉,會隨著時間,自然慢慢消退,但蔡慶璋主任提醒,倘若罹患胎盤或子宮的疾病,其恢復狀況就不會那麼好;或是若無搭配適當飲食或適量運動,還是可能會變成贅肉。 產前到產後,子宮3變化 子宮是女性獨有的身體器官,處於骨盆腔中央,位於膀胱後方與直腸前方。由平滑肌構成的子宮,包含子宮腔和子宮頸兩部分。子宮的形狀由如電燈泡,子宮腔就是電燈泡的玻璃部份,子宮頸則為電燈泡金屬螺紋處。 子宮是孕育下一代的所在,寶寶就是在這裡開始成長與發育。而從懷孕後,媽咪的身體為了適應胎兒的生長發育而出現一系列變化,其中以子宮變化最顯著。接下來,就從重量、容量以及位置等三方面來詳細介紹從產前到產後的子宮變化。 1重量 在未懷孕時,一般正常的子宮重量為50∼70公克。隨著孕期發展,子宮的重量也跟著變重。當胎兒長大到足月時,子宮甚至會重達約1000公克。直到產後一星期左右,子宮重量還有500公克;兩星期後,子宮約為300公克;大約4∼6星期後,子宮重量就會恢復到未懷孕前的50∼70公克。 2容量 為了讓胎兒有空間足以生長,子宮將隨之增大,子宮的肌肉細胞會變得肥大,其容量會比懷孕前增大許多。在未懷孕前,其實子宮是很小的,約只有10 c.c.左右的容量。到了足月時,每個人的狀態不太相同,可能會增加到5公升,甚至到20公升,也就是可以增加500∼1000倍。 3位置 在外觀上,整個子宮的高度也會隨孕期改變。懷孕的前3個月,因子宮仍位於骨盤腔裡,媽咪較不易察覺子宮位置的變化。約於懷孕3個月時,子宮底部位在恥骨聯合處。孕期5個月,子宮底高度約在肚臍位置,這時候媽咪的子宮增大,將腹部向外擠,因此從外觀也會有較明顯隆起的肚子。到了即將臨盆前,足月9個月時,子宮大概接近在劍突下兩指的位置。 產後子宮藉由收縮恢復原狀 從生產開始,子宮就會不斷收縮而使得胎兒產出。當寶寶出生後,子宮仍會持續自行收縮,正因壓縮,使得子宮肌肉層的血管產生缺血性的變化,而讓子宮肌肉層的平滑肌細胞與結締組織縮小,子宮體積也會慢慢縮小。約在產後4∼6週逐漸恢復到原本大小。 綁上束腹帶,瘦得比較快? 有些媽咪為了早點恢復產前窈窕身材,產後就急著使用束腹帶,不料綁得太緊,易使血液循環不佳,可能造成子宮、膀胱下垂,增加未來尿失禁、子宮脫垂風險。蔡慶璋主任表示,束腹帶主要的功能為固定子宮位置以及減少傷口牽扯;而且束得比較緊,贅肉也不會消比較快! 2指標,觀察子宮的恢復狀況 產後子宮恢復狀況是否良好呢?可以從以下兩項指標來觀察。 (1)子宮位置:基本上,產後4∼6週,子宮應該可恢復到產前狀態,因此,媽咪應該就摸不到子宮了。 (2)惡露狀況:一般來說,當胎盤娩出後,約3∼4週惡露就會慢慢結束。若是子宮收縮不良,甚至若有殘存胎盤,可能就會造成持續性的出血,這時候,蔡慶璋主任就會建議媽咪進行就診,藉由超音波檢查進一步檢查子宮狀況。 什麼是惡露? 子宮在產後經由陰道流出類似經期的血液,與經血量差不多,有時量會稍微多些,這是子宮內膜的碎片、上皮細胞、紅血球、白血球、部分的胎盤組織…等,於產後數天內慢慢脫落,即為惡露。 蔡慶璋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 經歷:高雄長庚婦產部產科研究員、高雄長庚住院醫師、總醫師 現任:高雄長庚婦產部產科主任 更多完整精彩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3月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