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垂柳綠蔭 百年新盛 臺中綠川新風景


【跟我學日語—中級報】以插圖搭配句型文法說明,讓你不僅瞭解文法,更可輕鬆、愉悅地學會實用的生活日語。 藝術不該硬學,藝術是用來玩的!!【小典藏】獻上最無壓的美學饗宴,隨時歡迎您與孩子一起用藝術玩生活!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12/03 第18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封面故事

垂柳綠蔭 百年新盛 臺中綠川新風景
> 拈花惹草戲綠川

 

cover
 
 
 

垂柳綠蔭 百年新盛
臺中綠川新風景

文/明智、然靈;攝影/羅友辰、李詩羽;圖片提供/余如季

 
臺中綠川1
綠川水源地流經北區、東區、中區、西區、南區,在大里區、烏日區與南區交界處匯入舊旱溪。

驚豔
帆影點點的康橋重現
書香、農夫市集,佐襯有機詩生活
溯源
百年新盛橋、舊酒廠、吊腳樓、福德祠……
河與人 、人與河
就著日月星光
娓娓道來,一條河的身世
老城區,涉過時光清淺的河道
密密書寫悠長的歷史記憶
每一叢綠意
都是送詩而來的信差
在蜿蜒的綠川底心粼粼發亮……

TOP

 
 
 

拈花惹草戲綠川

綠川下游行經臺中市南區,住民逐水而居發展出南臺中舊庄頭,
沿岸的番仔火會社、下橋仔、頂橋仔、江厝、街仔尾、公地、操馬埕等地,
約莫就是現今的長春公園到中興大學一帶,這一段河道因為沒有加蓋,
也是臺中居民比較熟悉的一段,
尤其是沿興大路兩岸的河道邊設有自行車道,每年五、六月,黃色的阿勃勒盛開時,
吸引許多單車族沿著河道騎車賞花。

 
臺中綠川2
在康橋下划輕艇已成為臺中最時髦的水上運動。

萬物進入休養生息時節的此際,走遊綠川沿岸,放緩生活的步調,欣然接收季節給予的禮物。康堤邊,孩子們開心地划著輕艇,而走入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舊酒廠,活化後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築,有酒香、音樂、藝文展演、市集……是保存文化與藝術發想的新園地,《海角七號》電影中,最後日本人大批登船離開臺灣的碼頭,便是在此取景拍攝。鄰近的景點還有川流綠映的一本書店、國家三級文化古蹟林氏宗祠;老字號小吃雲集的忠孝夜市,更是臺中入夜的亮點,也別錯過只有週六新鮮限定的興大有機農夫市集,體驗南區創意樂活的慢板時光,心也自然豐足美好。

 
臺中綠川3
傍晚時分,臺中康橋的堤防邊已見練習輕艇的民眾。

帆影點點康橋重現

綠川下游匯入旱溪,河道從中興大學流入忠明南路後河道急速縮小,若遇大雨,水流無法宣洩不及,經常氾濫成災,民國97年的卡玫基颱風使得南區淹大水,經過多次整治,已逐步改善,目前計畫在下游接近大里的永和里出口段分流匯入旱溪舊河床,以疏解長年以來的洪水問題。

而臺中市政府也在大里與南區交界處的旱溪打造出媲美英國的「康橋計畫」,今年七月份,從旱溪堤防邊設置的景觀人行橋完工了,從大里爽文路跨越旱溪連接到中興大學,完工典禮上,曾在英國求學的胡志強市長說,景觀橋仿造英國康橋,將成為臺中新的親水景點。

康橋下,一群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心地上著輕艇課程,輕艇儼然已是臺中最時髦的運動,孩子們奮力揮槳拍打水面、濺起一朵朵白色的水花,透過運動,河流與人的關係更加密切。傍晚時分,迎著夕陽餘暉,臺中康橋計畫的堤防邊已見居民前來散步、釣魚、運動,河道旁的自行車騎士與河面上的船帆點點交織成一幅美麗的畫面,再別康橋,康橋再現,宛如徐志摩筆下的康橋已不是夢。

夜鷺事件 尋找人鳥共存的平衡點

 
臺中綠川5
綠川河畔居民望著的是綠川河畔,一草一木皆有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臺中分會副主任張明純多年前曾在綠川沿岸進行田野調查,她表示,夜鷺是一種晨昏活動頻率較高的水鳥,牠們會在河邊靜靜等待水中的魚類,並以尖銳的嘴喙補食,甚至夜晚也可以準確捕捉到獵物,所以又被稱為「暗光鳥」,顧名思義,牠們在夜間一樣活動頻繁。

根據當時的調查,綠川夜鷺在河域活動的高峰期分別在早上六點至八點,以及中午11點到下午一點,這與建國市場的早市不無關係。大部分的綠川夜鷺棲息在民生路綠川橋附近,是因為上游市場攤販所帶來的食物,且這裡老樹枝葉茂密適合棲息並繁衍後代,只不過,因為大批夜鷺的聚集造成居民困擾,民國91年時曾引發出「夜鷺事件」。

熱心社區公共事務的張明純表示,夜鷺在都市中尋找築巢地點不易,由於綠川擁有源源不絕的食物,又缺乏天敵,牠們選擇在綠川兩側榕樹上築巢,小夜鷺在此出生,夜鷺數量不斷增加。居民認為,暗光鳥夜鷺晚上不睡覺,叫聲擾人,鳥糞從樹上掉落,更是麻煩,於是,在綠川從事社造工作的生命力人文工作室建議市府在繁殖季結束後進行疏枝,希望可以找出人鳥共存的平衡點。

後來,公部門決定將南區長春公園、中興大學附近20米寬的綠帶,以及綠川與旱溪交界處的水岸,作為提供綠川夜鷺棲息之地,希望透過誘導方式將夜鷺逐年千遷移,最終達到「生態平衡」的目標。

人,親近了河道,也親近了鳥類。

 
臺中綠川4
臺中市操馬埕長春文化協會創會會長林義雄從他所繪製的「舊頂橋仔頭,大溪風光景色」解說日據時期綠川下游頂橋仔頭居民的生活樣貌。

老里長畫筆勾勒 舊頂橋仔頭風光

中興大學校門口有一座人行陸橋,陸橋下有一幅大型水彩畫──「舊頂橋仔頭,大溪風光景色」,畫中清晰可見日據時期綠川下游頂橋仔頭居民的生活樣貌,畫這幅畫的人是住在這裡超過一甲子的臺中市操馬埕長春文化協會創會會長林義雄。

林義雄以畫筆引領大家回到昔日綠川風光,當年綠川興大路沿岸沒有高樓大廈,綠樹如蔭,只有高大的芒果樹和蓮霧樹,林義雄說,綠川這段最美,是臺中前輩畫家楊啟東筆下的綠川河畔,以前河道比較寬,約是現在的四、五倍寬,所以過橋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時沒有自來水,居民抽取地下水生活,所以畫裡處處可見水井。

 
臺中綠川6
雙十路綠川沿岸早期的吊腳樓。(攝影/余如季)

畫中搭起棚子正在作戲的地方便是昔日的「公地」,林義雄指出今昔比對,「遠處那個鐵皮屋的地方以前叫做『公地』,所謂公地就是提供給大家使用的公共場所,和今日的活動中心或廟埕一樣,年節作戲就在公地上。」

「我家住在蓮霧腳,就是畫裡有棵大蓮霧樹的地方……,畫裡的大房子是當時大戶人家『林祖藩』的祖厝,祖厝早已被徵收拆除,位置就在現在中興大學校園內的文學院現址……」滄海桑田,林義雄細數居住了一輩子的地方,對他而言,這裡的一草一木皆有情。

根據臺中市操馬埕長春文化協會的記載,昔日南臺中的文化發源起於綠川(以前叫大溪),最早開發的地區叫做「南臺中街仔」,範圍約北起縱貫鐵路、南至忠孝路,往西到永和街(公理街)、往東以臺中路為界。

操馬埕 昔日南區商業行政文化中心

操馬埕,日據時期舊地名為敷島町、老松町、木下町,因屬沙洲草原地,在前清及日據時期皆用來養馬及操馬,所以臺灣人稱之為「操馬埕」,也就是今日緊鄰臺中文創產業園區(原臺中酒場)旁長春公園一帶。從鄰近有酒場、南區區公所、第三市場、以及廟宇、古蹟及諸多學校和戲院便可窺見,操馬埕是昔日南區的商業、行政及文化中心。

 
臺中綠川7
綠川吊腳樓充滿著大時代的背景。(攝影/余如季)

接近縱貫鐵路的綠川邊曾有一處搭蓋在綠川河邊的吊腳樓,2010年因為鐵路高架化工程遭受拆除命運,文史工作者林良哲為此寫下《誰在綠川河畔唱歌—臺中市南區民生路二十六巷拆遷紀實》,獲得2011年第一屆臺中文學獎報導文學類第二名。

吊腳樓 寫下歷史的克難屋

綠川吊腳樓充滿著大時代的背景,民國38年,國民黨軍隊撤退來臺,跟著部隊離鄉背井到臺灣來的老兵苦無棲身之所,在眷村尚未興建完成前,約民國39年左右,政府便同意他們在河道上興建吊腳樓,因為是臨時、克難的居所,所以又稱為外省移民的「克難屋」。

克難屋因為緊鄰河川,取水方便,但排泄物也直接排入河床中,吃喝拉撒全在一條河,形成特殊的生活樣態,後來因為眷村興建及都市風貌的改變,最後僅存民生路26巷的39戶吊腳樓,這期間,搬遷至眷村的外省族群將屋舍轉賣給臺籍勞工家庭。

 
臺中綠川8
復興綠橋綠川邊的德義福德祠,原是在河道另一端。

但,不管曾經住過外省人或本省人,四年前大怪手一聲轟然巨響,這39戶最後的吊腳樓,也因都市景觀的理由而消逝在煙塵中,所幸社區志工透過田野調查及口述訪談,並以影像紀錄下這段搬遷、拆除歷史,為臺中市最後的「河川違章結構建築群」作見證。

綠川沿岸有許多土地公廟緊挨著河畔興築,鄰近水源地就有兩間土地公廟,其中包括東勢子福德祠和位於自來水公司內的水源地福德祠,水源地福德祠早在光緒12年便存在,後因日據時期為水源重地,被高牆築起阻隔,只有水公司員工可入內參拜,順應民意,在民國64年分靈到東勢子福德祠,方便老百姓拜拜。

或左或右 百年歷史土地公廟

沿著興大路的綠川兩岸,有長春、信義、建成、德義和積善里福德祠,在興大門口相距不到一百公尺就有德義與積善里福德宮兩座土地公廟,根據長春文化協會創會會長林義雄「水頭水尾初一、十五拜拜」的說法,一個土地公廟蓋在河的右邊,一個在左岸,顯現以往過河不易,只不過,因為河道改變,對照舊照可見,水頭水尾兩岸的福德祠左右互換。

 
臺中綠川9
綠川沿岸興築的土地公廟,是昔時在地居民的重要信仰。

位於復興綠橋綠川邊的德義福德祠,以前該地為農田,且綠川水道在此段地理甚美,於是立石供奉祭祀土地公,做為農民信仰中心,後代共議將原石雕刻為土地公像奉祀,現存古代石香爐一具,現今的廟宇本來在河道另一端,因為建商蓋屋後遷移。廟後有棵大榕樹,生機蓬勃,樹齡約有四十至五十年。

另一緊挨著綠川邊的是在興大路綠園道上的積善福德宮,據說原本是南區大家族林祖藩家所祀,在尚未劃分行政區域前,是德義、積善、江川、復興、新榮五里聯合的庄頭土地公廟,在民國70年以前,每年中秋節各里都會輪流在土地公廟舉辦「吃平安」活動。積善福德宮廟內有一只石製古香爐,廟後有兩棵樹齡超過五十年以上的大榕樹,下立有「福神」神位,旁邊有一座積善亭。林義雄記得,廟後方有小土丘,兒時跑到積善福德宮玩,都不敢爬上土丘,因為土丘長得像墓地,小孩不由自主地心生畏懼。

林氏宗祠 工藝精湛的閩南建築

 
臺中綠川10
在南區國光路,便可看見林氏宗祠的牌樓矗立路旁。

行經國光路,便可看見林氏宗祠的牌樓矗立路旁,但必須穿入鋪滿紅磚、恍若回到30年代的窄巷,才能發現這座巧妙隱於街市之中的古蹟。林氏宗祠俗稱臺灣林氏宗廟,屬於國家三級文化古蹟,為中部地區舉足輕重的林氏祠堂。原創建於清嘉慶年間的林氏宗祠,初名「林祿公祠」,建於內新莊(即今大里區內新村),數次遷移後直至日治昭和五年,才終於現址動工興築。充滿閩南傳統風格的林氏宗祠,其建築與裝飾藝術可說是集大師級匠師於一堂,如宗祠的木石雕刻、門神彩繪、交趾陶等作品,二進雙護龍的格局形成七個院落,壯觀氣勢更彰顯出合院造型建築的工藝之美。

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百年建築新風貌

 
臺中綠川11
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現為藝術、文創、設計展演殿堂。

時光是把鈍器,鑿過的地方俱成陰影,讓冬日如印象派畫般,有了恢宏的沉靜。來到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在街道上即可見佈滿酒瓶的藝術裝置,讓釀製的歲月持續發酵,沉澱出香氣來。佔地廣達5.6公頃的園區前身為民國三年創立的民營「赤司製酒場」,民國36年後為公賣局第五酒廠(臺中酒廠),歇業後在文化部舊酒新醅下,結合文化產業,現已轉型為「臺灣建築、設計與藝術展演中心」,不定期舉辦各式展演與文藝活動,讓民眾來這不只可以品酒,還可以品味藝術。

 
臺中綠川12
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現為藝術、文創、設計展演殿堂。

從位於復興路三段上的大門進入園區,可在綠意掩映的藝術大道上根據平面圖找到所在位置。文創園區內日據時期留下來的老建築和現代建築交相錯落,行於其間像穿梭歷史迴廊,賦予陳年歲月曲水流殤的詩意。被區分為五大空間的「雅堂館」原為民國14年起興建的米酒儲酒庫,是為紀念對臺灣文化有重大貢獻的連雅堂先生而命名,厚實的紅磚牆建築櫛次鱗比,印證酒廠昔日之繁盛,現則規劃為文創展覽場。走到中央廣場的另一測,還有建於民國30年、充滿和風的衛道堂,木造的日式迴廊環繞中庭,室內陣陣飄散著檜木香,目前為小型表演與展覽空間。

除了展覽空間外,園區還有TADA方舟音樂藝文展演空間、酒莊與全臺唯一的「酒文化館」。原為日本昭和時期之封甕場及壓榨室,現有陳年老酒和製酒過程的展示。時逢週末,還有創意市集,從雅堂館對面至中央廣場一字排開,素人編織、插畫設計、農特產品等攤位匯聚了不少人潮,在金黃的夕照中襯托出復古色澤,像浮市繪,鑿刻出屬於庶民氣息的日常風景。

一本書店 「森」活在自然詩意中

 
臺中綠川13
碗狀的字典和筷子,表達經營書店的理念──「生活裡有書、有食物就豐足了。」

1817年的7月12日為「梭羅出生紀念日」,這位著名的美國作家在簡樸隱居生活中,於華爾騰湖畔旁撰寫了《湖濱散記》,記錄他隱居二年又二個月的生活散文與哲思;在一百九十七年之後,綠川河畔的「一本書店」像樹的心房,大片玻璃鑲嵌的門扉在天光雲影下敞開。

走進書店後在「老書區」和綠川靜靜對坐,望著高聳的榕樹、鳳凰木迎風擺動,彷彿和一座森林同桌共讀,身披一野翠綠詩意。

「妳不覺得在綠川旁邊開一家書店很重要嗎?」Miru這麼說。一本書店,點亮了這條歷史長河,在幽靜處細細閱讀、品味綠川之美。臨窗的位置,穿越意識流小說家維吉妮亞•吾爾芙的眼,追憶綠川之水,那些似水年華的青春彷若昨日。

 
臺中綠川14
木製長桌椅重視的是閱讀與生活的連結。

座落住宅區的一本書店空間雖不大,但溫馨明亮的空間讓人如回家般自在;環顧書店會發現,有一切割成碗狀的字典和一雙筷子置於書架上,名片上寫著店主夫妻倆經營書店的理念:「生活裡有書、有食物就豐足了。」比起對一般書店的刻版印象,這裡感覺更像書房,沒有排排成列的擁擠書架,只有蘊貼著自然懷抱的書牆和木製長桌,「重視的是閱讀和生活的連結」,所以書亦無具體類別,而像簡短的詩句或生活哲思,貼在書架上。像是關於料理的書寫著「比學做甜點更重要的是先學會阿嬤的味道」、放在法國書籍的標籤「那位時尚又事故的高老頭」則暗指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作品,令人會心一笑。至於為什麼想開很難賺錢的書店呢?Miru笑著說:「開一家書店或是一家對社會友善的小店,如果這樣的店越來越多的話,那獲利的就是大家。」

 
臺中綠川15
一本書店大片玻璃鑲嵌的門扉,在天光雲影下敞開。

在未進書店門前會發現,小黑板上記錄著節氣和當季食材,女主人Miru說,古人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以一年分24節氣,共72候,感受自然與季節的變化才能回到生活的節奏,所以書店提供的特餐和點心也屬季節限定,並選用有機的本土食糧;如糯小米南瓜蔬菜湯使用的是臺灣原生種糯小米、每日新鮮出爐的上下游麵包、香料則是自家種植的香草。此外,一本書店也常有各類活動的舉辦,定期的詩聚朗讀分享會。選個午後,跟著夜鷺走進涓涓細流的綠光隧道,便能感受詩書與自然交融的香甜暖意。

「生活單純之後,就可以把事情想清楚」,Miru和先生有著共同的理念,於是,他們在綠川邊打造出一個有書、有食物,一個讓家居生活延伸的場所,一本書店不追逐新書,只追求心靈的平靜,期待人們來此可以放下浮躁,看看書或出去河邊散散步,一枝筆、一本筆記本和一臺心愛的相機,然後,靜靜地看待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

 
臺中綠川16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為國內第一個有機農民市集的先鋒。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 正港新鮮在地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曾言:「在生的藝術中,人並無任何發明;但是在死的藝術中,人類利用化學和機器,製造所有瘟疫、黑死病和饑荒,所導致的殺戮,已勝過自然界本身。」一語中的地控訴毒害土地和人類健康的凶器。為此,在臺中,中興大學教授和一群農夫,於民國96年9月創辦了「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市集的運作已有七年,成為國內第一個有機農民市集的先鋒。

 
臺中綠川17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販售有機認證的農產品。

每週六早上八點不到,中興大學惠蓀堂後方榕樹下木棧道總是充滿新鮮的「農」情趣味,只見工作人員們及農友們忙著搭棚設架、而桌面就是一塊塊農地,羅列著農民自己栽種的有機蔬果、稻米及茶葉等產品的新鮮蔬果,20幾位來自苗栗、臺中、彰化、南投等地的農夫,一邊解說,一邊販賣,分享他們的耕作理念及甘苦談,也和購買民眾分享食譜,如何在家輕鬆烹飪出簡單的美味料理。農夫市集目前維持約30個經正式驗證通過的有機農場參與,市集販售之產品以生鮮、有正式驗證標章的農產品為主,週六不妨到風光優美的興大走走逛逛,順便在農夫市集購買新鮮在地、有機的當季農產。

忠孝夜市 老牌小吃驚豔味蕾

發跡於日據時期的忠孝夜市位於臺中火車站後方,範圍從臺中路至國光路之間,歷史悠久的老牌夜市以傳統小吃居多,每日下午三、四點,許多店家就開始陸續營業,黃昏時分天色漸暗,小吃攤販也紛紛在馬路兩側就定位,當招牌燈一盞盞亮起,一席流動的饗宴便盛大展開,常態型街道夜市成為尋常生活節奏,直至凌晨時分才漸打烊。

 
臺中綠川18
茗陽甘蔗牛奶大王,喝來清甜去膩,是忠孝夜市極受歡迎的飲品。

來到位於合作街上的「正老牌麵線糊」,從小路邊攤到現今的大店面,店家一碗麵線糊一賣就是四十多年,招牌上大大的「讚」標記,比臉書起源得更早,一營業,就有許多老饕準時來打卡。正老牌麵線糊有蚵仔、肉羹和魷魚嘴三種口味,充滿嚼勁的肉羹以黑豬後腿肉製作,並用中藥材與辛香料醃製,口感扎實有彈性;炸過的香酥魷魚嘴搭配麵線也是店家研發出的新口味,風味獨特值得一嚐。品嚐完小吃後想去膩解渴,位於正老牌麵線糊旁邊的「茗陽甘蔗牛奶大王」也是很夯的必點飲品。清甜的甘蔗汁搭檸檬或牛奶,有意想不到的絕妙口感。

TOP

 
  完整文章請見:《悅讀大臺中》十二月號NO.45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