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歐元存款的投資人,今年應都陸續收到須支付銀行存款保管費的通知,也就是說你放在銀行的歐元存款,不僅沒有利息收入,還必須支付至少0.2%的保管費用。握有歐元資產不僅無法孳息,還須面對歐元強大貶值壓力,這正是歐洲央行2月宣布啟動量化寬鬆,實行負利率貨幣政策下的極端結果。過去數年,全球央行紛紛脫離傳統貨幣政策,2014年下半年起,以ECB為首,包括瑞士、瑞典與丹麥等國都採行非傳統貨幣政策,以負利率政策做為救經濟、救通膨或是控制匯價的極端手段。
因此,國債負殖利率從以前的偶發、短期、非常態,演變成長期的常態,德國、日本、瑞士的短年期公債都是負的殖利率,外資證券研究報告也顯示,負殖利率公債已成為目前歐洲最快速成長的資產類別之一。
債券投資人持有負利率國債,除了持有期滿後拿到的是縮水的本金外,背後則隱含投資人寧可倒貼利息支付費用,只是為了可以避險而已。
當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宣布的購債計畫,甚至包含負殖利率的公債在內,加速讓德國與美國兩國公債殖利率價差的溢價幅度,創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來的新高,正蓄勢待發要升息的聯準會與歐洲央行的極端負利率措施,顯出絕對的對比。
為何歐洲為主的這些央行要採用如此極端的猛藥?負利率理論下的運作,簡單的說是讓那些把資金囤積在央行的銀行機會成本大增,再搭配量化寬鬆拚命印製鈔票撒錢,這些商業銀行借出超額準備,資金流入放款,把超額準備借給其他銀行或借給公眾、或是投入其他的投資,透過乘數效果達到良性循環的貸放,增加經濟活動的效益,最終推升區域內的經濟增長。
然而,這是傳統經濟學理論假設下的完美結局,在現實的歐洲世界,按照這理想模式順利進行的難度是高的,也阻礙重重,因為如歐元區中的歐豬五國早已處於極高的負債壓力,民眾不想再增加貸款與消費加重債務負擔,而「流動性陷阱」的擔憂一直存在,銀行可能把央行當作一個安全的保險箱,不願意承擔貸放風險。
且歐洲人口老齡化結構問題嚴重,負利率將威脅到養老金及醫療保險經費,衍生新的社會福利問題;另外最大的擔心仍是,巨量放水的貨幣產生的廉價套利投機行為,熱錢流入資本市場而非實質經濟體內。
剛實施的負利率政策已產生副作用,已開發國家國債如德國、日本的10年期長期殖利率跌至歷史新低,不到0.5%、2年期國債殖利率甚至跌到負數,歐洲主要債券市場進入非常規狀態,高達九個國家的國債收益率為負,甚至高信評投資等級公司債,如瑞士雀巢公司標售債券也出現-0.2%狀況,摩根大通證券預估今年起約有16%的全球債券指數陷入負值(約當市值3.6兆美元已開發國家公債),固定收益率的縮水,大大影響保險業與退休基金支付的能力。
全球低利率、低成長、低通膨,代表著資金低回報的狀態仍將持續,過去提供數倍高回報投資的美好年代已是過去式,國際投資者紛紛調整以找尋比公債殖利率更好的資產為目標,顯示出全球投資思維與投資主流的改變,也顯示找尋安全收益的難度正提高中,在資金洪流中,資金移動將更快速的移動,資金波動加大也將讓黑天鵝事件會頻繁的發生,全球也將邁入相當長一段期間的微利新平庸年代。
(本文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丁予嘉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