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九合一大選,藍營「富二代」的問題成為議論焦點,此一因素最後並深刻影響了選舉結果。最近朝野在二○一六的立委初選角逐中,則是綠營「政二代」的現象受到矚目。對於「二代從政」現象,一般輿論皆認為,政治志業可以傳承,但不能流為世襲,「第二代」的身分不應該變成從政的「直達車」,藍綠皆然。從民主政治「選賢與能」的角度看,只要是經過正當民主選舉程序的洗禮,不論是第幾代,都毋需特別加以限制或排除。然而,「政二代」或「官二代」之所以引發爭議,主要就在上一代的「長輩們」可能利用自己的權勢、地位或影響力,幫忙下一代拉抬聲勢,甚至透過其他幕後的交換或打壓手段,讓整個初選或決戰無法符合公平原則,從而剝奪了其他參選人的機會。
進一步看,「政二代」藉著上一代的人脈、錢脈攀緣而上,除了在競爭中可能取得較他人更多的助力之外,還可能對政治產生一個比較嚴重的結構性影響,那就是權勢的「偏向化」或「固定化」。如果政治權力長期操控在某些家族或勢力手上,很容易與特定利益密切結合,其後果,極可能影響社會資源透過政治過程的重分配效果。以台灣而言,由於民主經驗仍非十分成熟及豐厚,也因此政治人物「退而不休」的情況便時有所聞。早年國民黨有所謂的「黨國大老」,不時「指點」國政;而如今民進黨內具有閣揆以上資歷的「元老級」人物更比比皆是,發言相爭絲毫不遑多讓。
政壇的長輩和大老們延續政治生命的方式,不外三種。第一,是將過去的政治資源移交給自己的政黨或晚輩,貢獻自己的「人力資源」;第二,是成為檯面政治人物政治或政策諮詢的對象,貢獻自己的「智慧財產」;第三,則是以公開的言論或行動,乃至私下的政治權謀運作,產生實質的政治影響。
持平而論,為了貫徹政治理念或延續政治香火,大老們移交自己的人脈資產,或者在幕後計議獻策,都無可厚非。比較可議的是,有些政壇大老不甘於扮演「推手」角色,執意要跳到舞台上領銜演出,倚老賣老,因而產生種種權責不分的政治亂象,這正是一般民眾對於家族政治、派系政治甚至老人政治最覺反感之處。
最近陳致中宣布參選又退選,當然是一個「政二代」參選的問題,但細觀其間,則還有民進黨派系「大老」血淋淋的政治角力;已經退居第二線的謝長廷、呂秀蓮等人都捲入其中,更別提陳水扁、陳致中父子政治的斧鑿痕跡。這些綠營大老為了自己的權力傳承,把民主選舉變成鬥爭的工具,令人搖頭。
談到大老,不能不提以「絕食」推動國會席次減半和停建核四的林義雄;他推動的國會席次減半,受害最深的正是民進黨和現在正苦思出路的「第三勢力」。其他諸如「台聯精神領袖李登輝」,和「親民黨永遠唯一的黨主席宋楚瑜」,都是「大老政治」的佼佼者;但也由於他們的巨大框架,這兩黨都無法擺脫小黨的地位。
對國民黨而言,「大老政治」始終是個噩夢。去年底選舉,連戰、郝柏村站上第一線批評柯文哲,結果反使連勝文受到重創。朱立倫接任黨主席後,其岳父高育仁似乎也躍躍欲試,這絕非好事,必須小心其負面作用。
「大老干政」,除了社會觀瞻欠佳,另一層可能的負面作用則是:這些政壇前輩都已不在其位,若對政治發生實質影響,就很容易牴觸民主政治的「權責相符」原則。試問:負實際政治責任的民代、首長或政黨領袖,如果卻要聽命於身後的「大老」或「長輩」,那麼責任政治如何落實問責?民主政治豈不形同虛設?
不可諱言,有些淡出政壇的政壇前輩,仍有許多智慧和精神可以貢獻社會;若能多發揮在公益活動或政黨外交等,都可對國家社會發揮更多正能量。大老們即使希望子女、晚輩接棒傳承,也必須尊重公開公平的遊戲規則,否則,若動不動就要自己赤膊上場拚搏,恐怕只會贏得噓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