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過手機或平板電腦分解圖,就會知道主機板其實只有小小一塊,大部分空間都留給了電池,若把電池和螢幕去掉,那就是一台體積小到不能再小的電腦主機,這也就是最新3C產品「電腦棒」的概念(也稱為「微型電腦」),將整個電腦瘦身到像是支大一點的USB隨身碟,直接插在電腦或螢幕的HDMI埠上,透過HDMI把內容顯示在電視上,電源則是透過microUSB來供電,這樣就架構起一台電腦的作業環境。
與外型相似的「電視棒」來比較,電視棒的硬體規格稍弱,主要用來播放串流視訊,也可執行App;電腦棒的硬體功能則較強,運行Windows之類功能完整的作業系統和軟體,當然不能拿它和一般桌上型電腦相比,要跑大型繪圖軟體或是同時開啟太多個程式當然會較吃力,但看看線上影音節目、用瀏覽器查看網站內容或是相片、影音檔案都沒什麼問題,尤其是影音播放也不用再煩惱什麼配對和串流的問題,電腦棒本身就是一台電腦,直接播放就是了。
多年來電腦業界一直處心積慮要把電腦的體積變小,從以往碩大的直立式主機、正方型的準系統主機一直到便當盒甚至是一公升主機,電腦主機已經小到可以直接掛在螢幕後方,和All-in-one電腦也已經相去不遠,現在電腦棒的出現根本就是把這種瘦身概念發揮到極致。因為體積實在很輕巧,外出時很容易放在包包裡,到了飯店再拿出來接在電視上,馬上就變成一台可作業的電腦,工作開會做簡報也沒問題,且因為價位合宜,很適合用來做為家裡的第三台、第四台電腦,甚至是小朋友的專屬電腦。
也因為電腦棒開啟了新的產品形態和應用方式,就連英特爾也都跳下來發表了可運行Windows的電腦棒Compute Stick;而已經有Chromecast電視棒產品的Google,也找上華碩代工推出運行Chrome OS的電腦棒Chromebit,且將價格壓低到只要約100美元(約新台幣3,100元),看來一場電腦棒大戰就將開打;在6月舉行的Computex國際電腦展,肯定會有更多規格更棒、更新穎的電腦棒產品出現。
但電腦棒的發展也不是沒有隱憂,在電腦的定位裡電腦棒算是最低階的機型,除非一開始就認清需求、打定主意指名購買,一般人總是會擔心之後會不會不夠用?要不要多花點錢購買貴一點的一般機型?這是很現實的考量。
另外電腦棒雖然攜帶方便,但總是要接上電視或電腦螢幕才能使用,但若是用台7吋平板,也是幾千元的價格,雖然跑的是Android,但隨時隨地都能使用,真有大螢幕的需求再搭配一支Google的Chromecast就可以。這種尷尬的局面會是電腦棒在行銷推廣上要面對的最大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