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沒有說謊─如何幫助無法分辨真假和喜歡「說謊」的孩子 Part 1 無法分辨幻想與真實──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 基本上,說謊或遮掩事實、捏造事實的行為,是一種存在已久的現象。我們經常可以在動物世界裡觀察到它,比方說,有些動物會藉由改變膚色來保護自己,或將自己偽裝成樹枝來躲避敵人的攻擊。其中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一種會假裝死亡的有袋鼠類,牠們可以真的暫停心跳,讓攻擊者在牠們身上找不到任何生命跡象。因為牠的攻擊者不是食屍的肉食性動物,於是牠得以保住一命。當然,牠的攻擊者也會因此感到相當挫敗。如果這個攻擊者有思考能力,牠可能會對於這個偽裝技倆大感惱努,並控訴牠的獵物是個大騙子。 這隻偽裝的鼠類真的是個大騙子嗎?如果在攸關生死的情況下說謊或偽造事實,算不算合法合理呢?我們的道德教育總是要求我們要誠實,但在這種情況下,道德又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我們每一個人都撒過謊,有時侯是有意的,有時侯是無意的。說謊的理由不外乎是出自畏懼:畏懼死亡、畏懼去面對內心的衝突與掙札、畏懼懲罰、畏懼自己的某種行為會遭受他人排斥或否定。接下來,就讓我們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逐一探討這些因素。 ◎幻想與事實 除了一些身心發展上的特殊例子之外,通常四歲以下的孩子「說謊」並不是出於恐懼,而大人也不應該認為那是犯錯的行為。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眼中的世界充滿了奇蹟,對他們來說,萬事萬物都有生命、都有靈性(這是所謂的「魔法期」,它會在孩子進入小學階段時告一個段落,而四歲到六歲之間則是過渡期)。 對於四歲以下的孩子來說,幻想和真實在意義上並沒有差別。他們對於現實世界的真實面還沒有什麼概念。舉例來說,他所找到的那根紅蘿蔔對他來說是有生命的,他也會理所當然的把它當做一個小寶寶來呵護和關愛。 如果大人堅稱那只不過是一條紅蘿蔔罷了,孩子通常都無法接受和理解。相反的,孩子會感到很生氣,因為大人並沒有從他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 孩子在這個階段會一方面發展豐富的想像力,另一方面也會發展出他的自我認同感。孩子的幻想能力和一種如神般的全能感受,能夠幫助他建立自我價值感,因為他相信自己是許多事物的啟動者。比方說,他按一下搖控器,電視畫面就出現了。他開口說要喝果汁,就有果汁可以喝。他撥動開關,電燈就亮了。從這些經驗中,孩子會得到一個概念:只要我採取一點行動,事情就會如願以償。這些經驗通常會發展成日後一種近乎「迷信」的想法:只要我一想到什麼事,它就會發生。 ◎魔法期的後期階段 孩子到了四歲左右(每一個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有程度上的不同)就能發展出足夠的智力,來理解何謂幻想、何謂真實。不過,雖然他們會開始發展出分辨幻想和真實的能力,但他們仍然需要花上數年的時間來學習,才能十分確定的分辨幻想和真實。 在這段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會藉由經常性的發問來幫助自己釐清幻想和真實的差別。他們會想要從大人身上知道這個世界上的種種事物如何運作、是不是真的有聖誕老人存在,或其他同學所的話是否屬實等等。如果大人給孩子的答案模稜兩可,就會對孩子的學習過程造成許多困擾。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大人用坦誠的態度來支持他們建立明確的世界觀,如果大人的答案前後不一致,那麼大人又要如何讓孩子知道說實話的重要性呢? 根據科學研究報告指出,孩子一直要到七歲左右,才能對於謊言和事實的差別有相當的覺察力。然而,每一個人看待事實的角度和立場又各有不同,我們將在下一期的電子報裡,針對這一點做進一步的說明。(待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