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執行長-楊宗澧 | | 先有好民,才有好國 楊宗澧與他的好民文化行動 文/李政青;攝影/澄攝影;圖片提供/廖家瑞 進入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批評時政,表達自己的聲音。但要解決社會問題,得先瞭解,才能行動。楊宗澧為故鄉台中引進「哲學星期五」,透過咖啡館裡的免費公民論壇,幫助社會大眾瞭解公共議題,進而願意參與改變社會。現在他還要推出一連串「好民文化行動」,因為他相信,先有好民,才有好國。 打開電視,政論節目裡的名嘴你來我往,高潮迭起;打開電腦,網路討論區不時戰火四射,捉對廝殺。熱鬧滾滾的景象,看在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執行長楊宗澧的眼裡,總覺得少了點什麼:「這個社會很多事情都流於表面,網路帶動了大量資訊的開放,更多聲音可以表達出來,但仍缺乏進一步的深化討論。」 非營利組織歷練豐富 除了剛退伍時到中央研究院擔任研究助理,楊宗澧長期在非營利組織工作,先後任職於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以及國際特赦組織。為什麼選擇跳脫一般人眼中較為穩定的學術圈?他解釋:「我很喜歡學術工作,但後來覺得學了這麼多,更關心到底要怎麼做。」司改會推動許多專業立法遊說,他負責寫法案,也進行個案救援,幾個重大冤獄案件如蘇建和案、江國慶案,他都參與其中,學到許多非營利組織的專業工作方法及法律實務操作。在國際特赦組織服務時,他更體悟到一項重要精神──好的研究才能帶來好的行動。 楊宗澧說,社會運動並不是新聞畫面裡頭的三十秒或一分鐘的示威抗議,那只是社會運動的冰山一角,真正冰山底下的社會運動,是投入大量人力研究這個問題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應該要採取什麼解決方式?這才是社會運動。 | | 《好民報》是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發行的刊物。 | | 引進哲學星期五帶動台中公共論壇 在這樣的思惟下,2013年底楊宗澧留英返台後,為故鄉台中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短短兩個月之內,於2014年1月引進「哲學星期五」(簡稱哲五)。台灣最早的哲五,是2010年開始於台北慕哲咖啡館的公民論壇,每個星期五晚上固定邀請講者就特定主題進行簡短演說,然後再由主持人帶領聽眾一同討論。 8月底最後一個週五的台中哲五在想想人文空間舉行,這天他們討論的主題是「台塑越南河靜鋼鐵廠汙染案」,請來越南籍阮文雄神父解說汙染事件對當地的影響及越南人民的心聲,讓大家看到媒體報導外的事件全貌。這些討論像火種般深埋聽眾內心,往後若遇到相關團體需要聯署、志工或募款時,這些聽眾更有可能響應。 其實楊宗澧想透過哲五帶動的,是一種審議式的民主討論,也就是提供充分資訊給大眾參考後,大家再來選擇自己的價值、立場和觀念。「哲五為社會提供一個平台和管道,讓大家準備和發想,這當中可能會有人採取行動實踐社會理想,我們只是幫忙抬轎,讓這些不被看見的人或團體,可以被看到。」他說。 近三年來,台中哲五週週無休,辦了一百三十多場。每場聽眾有一半到三分之一是第一次出現。為了讓這裡成為人人都可進入的知識殿堂,活動不收費,完全靠募款維持營運。 | | 哲學星期五(Cafe Philo)是每週固定舉辦的免費公民論壇。 | | 好民文化行動深入社區 2016年,楊宗澧又創辦了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希望更深化哲五的形式。他形容哲五是一個科普的免費學堂,現在要推出進階版。協會透過推出系列課程,要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動學員獨立思考及邏輯思辨的能力。如目前剛舉辦完的「推理文學講堂」,除了請來推理文學小說家上課,還有警察大學鑑識科學系老師及冤獄平反協會律師講解科學鑑識及司法實務,讓學員透過小說了解社會脈絡,再從現實中發展出合乎邏輯的故事架構,反覆咀嚼,產生更細膩的思惟架構。 課堂之外,現實社會是「好民」一定會接觸的場域。早在協會於今年7月31日正式成立前,楊宗澧已經在3月份招募志工培訓,深入東協廣場(原第一廣場)採訪調查。開幕茶會當天也是《好民報》創刊號的發刊日,四頁版面刊載了志工們數月來完成的八篇報導。為了監督議會,「好民」還舉辦議會小旅行,帶領民眾到議會旁聽、瞭解地方政治運作。未來他還將持續挑選特定議題做公民草根論壇,未來可能和里民大會合作,藉由討論跳脫以往大會報告般的模式。 「好民」的名字,來自台灣民主先鋒鄭南榕先生的一句話:「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我們是好國好民。」在這個理想中,楊宗澧顯然相信:先有好民,才有好國。 楊宗澧小檔案 出生年:1976年 學歷:東海大學社工系、英國艾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社會學碩士 經歷: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執行長、公民組合發起人、哲學星期五@台中創辦人、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委員、台灣自由緬甸網絡執行委員兼發言人、台灣圖博之友會理事、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副祕書長、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祕書 目前正在努力的事:公共論壇、議會監督、審議式民主 TOP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