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過程中,他發現,家裡長輩投資雖然以個股為主,卻是看著大盤走勢在進出,他心想:那何不直接投資大盤?何況大盤指數資訊透明、相關學術期刊論文最多,數據也方便回測檢驗,於是,他正式踏上了投資海外ETF 之路。
「華爾街的人認為,他們可以打敗ETF、打敗大盤,但事實上根本沒人可以真正長期打敗市場。」李柏鋒在2007、2008年密集研究、學習投資知識後有感而發。不久後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對多數投資人而言,如今回想起來仍是心有餘悸,不過對於當時的李柏鋒來說,卻是百年一遇、千載難逢的絕佳進場時機,因為天天都有新低價,「那時候可以隨便買、便宜買,根本沒人會跟你搶。」
「有樣東西其實比看總經、財報更重要。」已鑽研海外市場多年的李柏鋒發現,對於「恐慌」的嗅覺靈敏度,是他能逢低勇敢進場的關鍵。多年來他有2次嗅到市場極度恐慌的氛圍,第1次是2008年底發生的金融海嘯,第2次是2011年的歐債危機,這種「實際的感覺」有時比數據更重要。
李柏鋒回憶,2008年的股市慘況,花旗、美國銀行等世界級金融機構的股價慘跌到1美元以下,國內也是哀鴻遍野,元大台灣50(0050)在金融海嘯期間還出現跌停。到了2009年1月,巴菲特出面喊買美股,但是市場不但未見好轉,表現反而更糟,直到2個月後,美股才開始從谷底反彈。
危機入市資產大翻倍 靠ETF每年獲利約2成
「當時我每晚都在觀察、研究,」李柏鋒從殖利率的角度發現,美國大型藍籌企業的優先股,殖利率已經到了20%、30%,雖然優先股有被提前贖回的風險,不過如果可領個1、2年如此高的股息,投資報酬就非常好。因此,李柏鋒陸續買了不少美國銀行優先股、花旗銀行一般股,其中,美銀優先股的殖利率在當時高達28%。
李柏鋒在2009年2、3月陸續進場,後來短短不到半年,全球市場出現報復性反彈,他手上的部位漲幅動輒2、3倍,漲勢超乎他的預期。「那時如果有足夠的現金,應該要買更多。」李柏鋒在2009年下半年出現一波多頭回檔之際,賣掉手中大漲的銀行股,直接轉進巴菲特所屬的波克夏控股公司。
除了在美股個股有所斬獲之外,李柏鋒當時危機入市的標的,其實主要還是瞄準ETF,他將手上8成以上資金, 買進VTI、VGK、VPL、VWO等分別代表美國、歐洲、亞太、新興市場等4大區塊的ETF,之後都有翻倍的獲利表現,且李柏鋒抱著長期持有、累積資產的想法,至今完全沒出場。
「這2年總部位報酬率大概1、2成,幾乎和全球市場同步。」李柏鋒指出,現在手上持有的ETF,大約占了總投資金額的9成,剩下的1成現金,則是等待市場出現重挫時,可以隨時進場加碼的資金。
(全文未完)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 錢》No.109 2016年10月號,各大超市及書店皆有販售;訂閱《Money錢》電子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