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民進黨只剩強制及重罰一招嗎?


【明潮娛樂•時尚電子報】包含藝人動態、名人時尚精彩內容,一次滿足你的「娛樂、時尚、人文、生活」品味! 【Money錢電子報】貼近生活,全方位的實用理財指南;公正客觀,深入淺出,提供您正確的理財資訊!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07/03 第427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蘇貞昌沒失憶嗎?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只剩強制及重罰一招嗎?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扶植新創 先解資金難題
民意論壇 聯合筆記/治安數據 能讓民眾安心?
轉診 誰是被減的那二趴
轉診 會考量病人的利益
大醫院減診 救人還是害人?
豪雨後…高雄變「月世界」
兩岸演進 大巧若拙
指考物理 大一的我「莫宰羊」
劉維公/「吸管之亂」與諾貝爾經濟學獎
本金、利率被雙殺 政府還在騙「九趴」
別在退休同仁傷口撒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蘇貞昌沒失憶嗎?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為了新北市長選戰,綠營緊咬侯友宜的文大大群館爭議,蘇貞昌又指侯當年「和威權者站在一邊」打壓台灣民主,且臉不紅氣不喘,「我們又不是有失憶症」。事實上,翻開侯友宜的當官史,蘇貞昌恐怕真得了失憶症。

民進黨和蘇貞昌把侯友宜塑造成貪得無厭、違法亂紀的威權打手,但二○○六年侯友宜不到五十歲即當上史上最年輕的警政署長,當時的行政院長正是蘇貞昌。蘇揆當時宣示要在半年內改善治安,為他背書的就是侯友宜;這些事,蘇貞昌難道都忘光了?

侯友宜接警政署長時,尚未把大群館租給文化大學,但已租給學生或其他民眾。這若是違法又貪婪,當時重用他的蘇貞昌豈非包庇、袒護且識人不明?若侯友宜是威權幫凶,當年民進黨上下不但沒聲討,反而破格拔擢;那麼「蘇院長」豈不是是非不分,也成了威權共犯?

做為百里侯參選人,侯友宜當然必須接受各方的檢驗。然而,蘇貞昌攻擊侯友宜的套路,恰恰反映民進黨多年來選戰的一貫手法:人格謀殺與意識形態抹黑。更惡劣的是,造假的錄音帶、光碟都能無中生有。只能說,民進黨為了對付威權遺毒,使盡賤招,也自我合理化。

這些招式演久了,早被選民看破手腳,也感厭煩。蘇貞昌當過兩任台北縣長,政績不差,也熟稔市政議題。但他回鍋重選,不思在政策上直球對決,竟一味走人身攻擊的黑招,令人失望,也令人不屑。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只剩強制及重罰一招嗎?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為了落實轉診制度,衛福部祭出新措施,要求大型醫院每年必須減少二%的門診量;若無法達成目標,政府將不給付相關健保費。表面上看,門診分流當然是正確的目標;但政府推動政策要有聰明、靈巧的設計,才可能奏功。如今衛福部門拿不出有效的制度,卻一味訴諸棍棒強制重罰,把責任完全轉嫁給大醫院;這種一推了之做法,凸顯政府黔驢技窮。

近期以來,類似的「重罰」思維,屢屢見諸蔡政府的施政。很顯然,這不是民進黨政府偶一為之的極端措施,而是當成理所當然的決策模式,才會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演出。例如,對於今夏可能出現嚴重供電危機,行政院四月間宣布,對用電契約容量在一千瓩以上的工業大戶祭出「強制節電」措施,要求他們必須節電五%,否則將強制加徵額外費用,並宣稱這是「削峰填谷」政策。未料,台電與用電大戶溝通時面臨強大反彈,經濟部在六月間即宣布這項政策「暫緩實施」。

行政院敲鑼打鼓宣布的強制節電政策,事後卻由經濟部悄悄宣布收回,是令人費解的發展。一則可見政策設計窒礙難行,二則是廠商拒絕配合,三則是政府自知無理,為免自討沒趣,只好悄悄將政策「下架」。我們無法確知經濟部宣布取消強制節電政策的真正理由,但其中緣由不難想像:要工業大戶「強制節電」,無異要求他們「強制減產」,這恐怕只有專制政權在緊急狀態下才做得出來的事。讓人好奇的是,如此荒誕的點子,若事前未經審慎溝通及討論,當初怎麼會被政府發言人徐國勇當成重大政策大肆公告?

說穿了,「強制節電」政策最大的紕漏,是它揭穿了政府「供電無虞」的謊言。表面上,這項政策是遵循「民生用電優先」原則;實質上,之所以要逼迫工業大戶減電減產,則是蔡政府的非核政策太過急躁,而綠能開發又追不上社會需要所致。換句話說,政府鐵腕推動工廠大戶節電,只是為了掩飾自己的能源政策在目標與手段上的嚴重落差,業者當然有權拒絕成為錯誤政策的犧牲品。何況,把所有工業大戶都打成「浪費電力」的嫌犯,本來就不公平。

另一個例子,是環保署公告,明年七月起連鎖速食店等四大場所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引發了諸多不滿。持平而論,限塑令扯成「如何喝珍奶」的風波,未免走火入魔。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放眼環境中比比皆是的塑膠汙染,環保署卻以為禁用塑膠吸管就能代表台灣的環保意識更上層樓,豈不自欺欺人?

事實是,台灣該改革的環保問題很多,包括塑膠在內的垃圾分類和回收仍然一塌糊塗,環保部門卻裝作視若無睹,而選擇在枝節上耍威風。以垃圾「隨袋徵收」而言,十八年來全台只有雙北實施,其他縣市無一跟進。最諷刺的是,環保署長李應元去年三月曾在立法院宣布,要在爆發垃圾大戰的雲林選擇斗南、斗六等地試辦「隨袋徵收」;未料,隨即引來當地民眾一片罵聲,縣府環保局也推說「目前配套不足」,此議隨即銷聲匿跡。別忘了,李應元在雲林擔任副縣長多年,什麼垃圾問題也沒解決,現在卻裝模作樣推動「禁吸管」;這和其副署長詹順貴支持建深澳電廠一樣,不都是虛有其表?

推動醫療分級、分流是談了多年的事,若要落實,除必須加強民眾的醫療教育,更要在資源上給予鄉鎮醫院更多的支持和配置,使他們能夠滿足民眾就地醫療的需求。可笑的是,民進黨政府想出來的辦法,卻是去壓榨及恐嚇大型醫院,要他們把上門的病患吐出來、退回去。這種沒本事卻耍官威的棍棒政策,真適合用在醫療政策上嗎?

民進黨動不動就罵「威權時代」,事實上,它自己的決策正是複製那樣的心態!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扶植新創 先解資金難題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政府當前最重要的經濟政策是透過創新來驅動產業結構的變革,以達到改善就業與分配的目標,然而由於成效尚難彰顯,導致人民還難「有感」,甚至對執政黨年底的選舉造成威脅。人民無感,不單是執政黨憂心的問題,也是全民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5+2產業創新計畫是政府最重要的經濟與產業結構轉型計畫,雖已逐項推動,但這些大型計畫牽涉廣泛,勢必難有速效。這些計畫若要成功,除了既有產業必須願意配合改變之外,最重要的是必須有各種創新活動的不斷堆砌與刺激,因此,打造蓬勃的新創環境乃是經濟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

眾所周知,好的新創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的概念,必須資金、技術、人才、法規到位,還要能掌握市場,才有可能成功。過去兩年來,台灣的新創環境在政府與民間努力下,的確有不少進步,新創團隊與育成單位不斷出現,政府也喊出要培育獨角獸的目標。這些發展看似美好,事實上要營造好的新創環境仍有若干困難,其中,台灣的資金難以誘導挹注到新創活動尤其必須克服。資金是新創活動的源頭活水,資金若是困窘,其他各層面的完備也難竟其功。

雖然台灣資金充沛,且稅改鼓勵投資新創,金管會近來的鬆綁措施也努力導引資金進入新創,但是做為最後一哩路、新創資金最重要來源的天使投資人或私募基金的投入仍極為有限。有人戲稱台灣沒有真正的天使投資人,因為在選擇新創時仍甚為保守,不願意冒險,只願投資成功機會較高的新創個案,與一般銀行相去無幾,較之國外,實很難稱為天使。市場機制不佳,政府的國發基金於是必須扮演某種角色。可想而知,會申請國發基金「天使投資計畫」的案子必然是高風險、失敗率較高的新創個案。政府願意協助分攤風險,立意雖佳,但一來國發基金是全民資產,二來仍會受到民意機關的質疑,並非長久之計,天使投資人與私募基金仍須盡快學會負擔風險,習慣高風險高報酬的遊戲規則。當然,加速連結海外的天使投資人非常重要,引進國際加速器就是很好的方法。量多質佳的海外天使可對國內天使投資人帶來刺激與競爭作用,有助於健全新創生態系的資金面。

此外,新創活動多半沒有大企業與中堅企業參與,更加令人憂心。中堅企業是台灣產業的優秀主力,理論上應該最挺新創活動,並結合新創來不斷充實升級,但事實上並未發生。至於大企業,雖然5+2中的亞洲.矽谷計畫成立的「物聯網大聯盟」中,已有若干電子業的傳統大廠偕同新創社群共同努力,但數量仍少。如何促使目前仍缺席的大型企業與中堅企業支持新創活動,對於建構好的新創生態系也極有必要。台灣的企業必須理解,透過與外部新創不斷的合作,才能有效轉變體質、順利升級,也才能因應未來的嚴酷挑戰。過去台灣企業流行將資金投入房地產市場大玩金錢遊戲,如今房地產市場榮景不再,該是嚴肅考量支持新創的時機。

再者,地方政府也應積極投資新創。目前具有研發性質的新創活動仍多集中北部,與各地方政府的連結薄弱。地方政府雖也積極提供場地與資金,但缺乏提供好的待解問題與未來商業模式的支持,導致淪為數字政績。地方的發展如同企業發展,也需要不斷的新創活動來塑造差異化特色。在未來軟體建設更勝硬體的時代中,地方政府必須轉變思維,將硬體建設經費轉而挹注有意義的新創活動,才能真正有助地方發展。

資金的移動很快也很現實,美國已邁入升息循環,川普政府又正研議進一步減稅,全球資金緊俏的情形將有增無減,台灣新創也會面對益加嚴峻的資金環境。政府與民間必須更加努力解決新創資金面問題,以確保產業轉型與經濟升級的成功。

   
民意論壇
聯合筆記/治安數據 能讓民眾安心?
蕭白雪/聯合報

德國聯邦內政部長不久前自豪地公布一項治安數據,德國全國犯罪數出現廿五年來最大降幅;不過,德國刑事犯罪專家的分析指出,民眾的不安全感不減反增。

學者分析,民眾的不安全感,一方面來自媒體幾乎每天都有刑事犯罪 、凶殺案等報導及影片,另一方面則是對大量外來移民的不安。

尤其當一起十四歲少女慘遭姦殺、棄屍郊外案發生,嫌犯又指向是幾年前大規模難民潮中抵達德國的一名伊拉克難民時,整起事件不再只是單純治安事件,當年喊出「歡迎難民」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免不了要面對其他政治人物的嚴厲指責。

曾被封為「難民之母」的梅克爾,去年大選因難民議題已被選民用選票教訓,即使喊出歐洲價值,也不斷調整難民政策,如今面臨被逼宮的壓力仍日增。

場景回到台灣,接連的重大凶殺、分屍命案,不只讓社會再度議論起死刑與社會治安好壞的關係,儘管內政部長拿出數據強調,台灣的治安其實並不壞,只是老百姓的感受與官方提出的冰冷數據,似乎總存在著落差。

不管是幫派間尋仇的行刑式槍決,或是無差別的隨機殺人、恐怖情人分屍,或是不堪各種壓力的親人間凶殺案,一再發生的命案,對民眾心理上造成不安感,如何說服小老百姓當前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這些命案背後曝露的許多問題,都值得政府關注,執政者豈是一句治安比過去好就可免責?

陳水扁曾在第一任總統時宣示以廢除死刑為目標,但他八年總統任內,每年都曾執行死刑;馬英九當總統雖曾任用反對死刑的法務部長王清峰,但當民間要求執行死刑呼聲高漲時,王清峰被迫下台,甚至在找接替的法務部長人選時,條件之一是願意執行死刑。

蔡英文總統在不執行死刑的這條路上,展現出比扁、馬更強的意志力,至少在沒打算執行死刑這項作為上,若沒高層力挺,法務部長邱太三豈能挺得住。

民眾對於治安的感受,會不會反映在年底選票上,執政者是否有感,或許都有待未來證明。

   
轉診 誰是被減的那二趴
張裕昇/藥師(高雄市)/聯合報

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落實雙向轉診,七月一日起要求區域級以上大型醫院每年減少百分之二、五年減少百分之十的門診量,否則不給付相關健保費。

事實上為了分級醫療這項目標,健保署去年四月十五日才調整過健保門診、急診部分負擔,實施全民健康保險轉診辦法,希望藉由提高未經轉診至醫學中心看病門診部分負擔費用,改變民眾就醫習慣。顯然以價制量的效果不彰,所以健保署今年又下了猛藥,把責任推給醫療院所,讓醫療院所自行承擔民眾不願改變就醫習慣的結果。

很多民眾不知道,健保給付上的金額為點值計費,不是現金計價,在健保總額制之下,這項浮動點值給付的規定,已經剝削了醫療行業一層皮。現在健保署欲把民眾不配合的政策不成功因素轉嫁到大型醫院上,又剝了醫療行業一層皮,這樣的層層剝削,大醫院底下的醫護人員待遇會更加提升嗎?醫護血汗情形又會有所改善嗎?

健保制度實施以來,最大的缺失就是沒有抑制民眾浪費醫療資源的機制,曾經有某副總統候選人在政見發表會上提出這項問題,並呼籲這個制度應重新翻改,否則健保漏洞、護理人員的待遇無法改善。誠哉斯言,惜未獲大家關注,以致如今翻修健保制度須靠挖東牆補西牆來維持。

   
轉診 會考量病人的利益
李純馥/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李/聯合報

針對聯合報二日報導,健保自今年七月一日起區域級以上醫院門診量減百分之二,醫改會擔心是否會「減錯人」,反而影響到重症或病情複雜患者的就醫權益。健保署說明,醫師幫病患轉診,會以病人最大利益作考量。

健保是台灣人的驕傲,如果要永續經營,唯有落實分級醫療,一來可節省民眾到大醫院掛號不易、重複檢查、等候時間;再者可讓國內醫療體系達到醫療分工與合作,促進醫療資源合理分配;其三則可有效疏解大醫院醫護人員的工作負荷,進而提升病人照護品質與效率。

過去兩年,健保署逐步推動分級醫療六大策略,繼去年部分負擔微調及挹注六十億元作為調整重症支付標準外,積極建構電子轉診平台、雲端醫療資訊分享系統等,就是朝落實雙向轉診及壯大基層院所進行的基礎工程。

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門診減量對象,會先排除重大疾病、罕病、偏遠、急診及經轉診個案,而以輕症及慢性病穩定個案為主,並保留醫院視自行狀況彈性調整的空間;健保署亦同步增列院所把病人上轉、下轉及回轉的經濟誘因,盼能讓大醫院真正照顧急重症病人,而把輕症病人下轉到基層院所接手照顧。

醫改會憂心大醫院門診減量的是重症或複雜病症患者,顯然是過慮了。根據現行轉診實施辦法,各院所必須先向病人解釋病情,充分溝通並獲得同意才能轉診。病人從大醫院轉診至住家鄰近的診所就醫後,一旦病情變化需轉回原醫院,可透過電子轉診平台提供病情資料等,讓接受轉診的院所隨時掌握患者狀況,可兼顧轉診的連續性與病人的安全性。健保署亦會定期檢視各醫院下轉個案之情形,掌握病人的流向,並採滾動式檢討適時予以改善。

要改變民眾長期就醫習慣,本來就不容易,但吾人相信,有開始才有改變的機會。今年初至今,健保署鼓勵全台醫學中心與基層院所進行垂直整合策略,促進醫療院所分工合作,許多大型醫院陸續推出「雁行計畫」、「共好醫療」、「醫療航艦」、「共榮基層」、「雙向轉診一條龍」等合作方式,各地基層院所紛紛響應,這是「以病人為中心」的新服務模式,盼望民眾重拾對「厝邊好醫師,社區好醫院」的信任感,分級醫療自然會水到渠成。

   
大醫院減診 救人還是害人?
洪嘉惠/退休人員(嘉縣民雄)/聯合報

昨閱聯合報頭條報導衛生署使用壓力,要大醫院減診,否則健保不給付,擬請從長計議。

個人住在鄉下,小病當然在地方就醫,無故跑到城市看病,一要花時間,二要花車費,三則年老行動不便,萬一閃失死了還好,如果跌傷,轉輾病床更是叫苦連天,哀哉!

為什麼要上大醫院就診?需要所致!以個人經驗,民國八十年患了重症肌無力,嘉義地區好像連一位神經科醫師也沒有,不到北部就診開刀,又能如何?

第二例:民國一○二年突發走路偏頗不穩。當時村裡已有兩位神經內科醫師,立刻就診,第一位收了掛號費卻沒說什麼,只好離開。到第二位就醫,即開了重症肌無力的藥,延到一○三年情況都未改善,跑到大醫院看病,說了病況,醫師立判不是腦瘤就是中風,檢查果然是腦瘤。轉到北部開刀,但已誤診、延診,迄今後遺症煎熬中。

請問衛生署的健保是要救人?害人?我倒希望像傅達仁先生一樣了。

   
豪雨後…高雄變「月世界」
李雅芬/民代助理(高雄市)/聯合報

上月底開始,受到氣流影響,高雄連日豪雨,導致高雄地區許多路面損毀狀況嚴重。小至十來公分,大到讓一輛預拌混凝土車栽跟斗的坑洞隨處可見,路面頓時如同月球表面般,高雄成了「月世界」。

其實雨後坑洞問題並非首例,而是此次發生數量過多,引起媒體注意,更是在提醒市府,道路品質已經差到在抗議,不能只關心「軌道」,捨棄「康莊大道」。

據最新統計資料,高雄道路總長度約為四八八七公里,而養工處此次統計災情,竟有超過五千處坑洞,等於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個大小不一坑洞,隨時等著市民朋友越野挑戰。高雄路面差的惡名,早在數年前就遭網友KUSO,認為高雄用路人個個都有報名參加國際級越野車賽事的潛力,可以預見的是,這場雨過後勢必會增加不少車禍傷亡,甚至引發國賠爭議,形成惡性循環。

道路品質不良問題存在許久,筆者擔任助理工作期間,道路坑洞服務會勘案件不計其數,然而也僅能是狗皮藥膏式的局部貼補,無法全面重新刨鋪,其中經費不足是大家心中共同的痛。

此外,道路施工品質不良也是主因之一,約十年前,市府為配合底渣爐石再利用政策,開放爐石及飛灰等可重複使用的材料,當作管線鋪設完成後坑洞回填的摻料,但當時未制定嚴格標準,品質差的摻料遇水膨脹,導致路面隆起、龜裂情形屢見不鮮,這些後遺症至今仍存在。政府相關單位必須正視路面級配粒料實際應用後不彰問題,儘速檢討並提出解決政策為宜。

一條道路的品質,是國家進步程度的象徵,但近年高雄把心力都放在捷運、輕軌等建設上,誠然有其存在價值,但身為交通基礎的道路建設,市府似乎興趣缺缺,這點從歷年工務局道路修築維護經費可見一斑。希望市府調整目前「頭重腳輕」的交通管理政策,加速改善路面品質,讓市民朋友得以「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才是市民之福。

   
兩岸演進 大巧若拙
蘇治灝/蘇東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聯合報

蔡總統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兩岸政策,然後用新南向編織各種似是而非的政策,合理化自己的偏執。黔驢技窮不知伊於胡底。

陸客銳減衝擊觀光,外交節節敗退,中共機艦不斷繞台,國際空間一再被打壓。諷刺的是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度竟逆轉超越反感度。蔡政府支持度持續探底,牽動民進黨年底選舉,情勢一片看衰。人民由支持而失望、絕望,離政治海嘯僅一步之隔。接踵而來的兩岸肅殺,不斷讓各行各業付出代價,令人訝異的是,蔡總統的偏執竟如此堅定。

蔡英文的維持現狀,和馬英九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表面講的善意、誠意,實質上做的盡是反中、仇中、去中。大象無形,大陸有的是資源,用不完的手段和籌碼。馬英九八年,兩岸創造了最大的和平往來;蔡英文兩年,兩岸烏雲罩頂,而且只會日甚一日。這也就是和與鬥的分野,讓台灣失去了迴旋的空間,蔡英文要繼續引領台灣去撞牆?

兩韓危機時,川普大軍壓境,幸賴文在寅一夫當關,化解幾百萬、幾千萬人民可能生靈塗炭、流離失所。文在寅致力於兩韓和解,精誠所至,打開金正恩的心結。今日兩韓局勢能化險為夷,逐步緩和甚而邁向和平曙光,弭解了一場民族災難;文總統的大器、卓越,敢於向川普說不的領袖特質,斡旋中、俄、美、日,在大國間的穿梭外交,扮演了和平天使的關鍵樞紐角色。

主張台獨論者有個盲點,他們基本上認為愛台灣,要守護捍衛台灣,就要主張台獨。小國無外交,審時度勢,台灣要正名、入聯、制憲;但,現實上台灣已被中國打壓成中華台北,甚至要以中華台北參與國際社會還要看大陸臉色。

就像有人推動「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目前還在二階段連署中,但國際奧會執委會早在五月就決議不准中華台北改名,如果執意變更為「台灣隊」,可能會被逐出各項國際賽。

台獨論者操作的虛幻世界,悖離了現實世界的務實面,在思想上中了意識形態的毒素。台獨的愛台灣,就像恐怖情人,會把台灣愛到死。兩岸需要更多的和平天使們,為兩岸人民的福祉利益創造更光明的遠景。

靜水流深,十年來苦思兩岸問題,沒有捷徑,無為而為。兩岸統合最需要的是歲月的軸輪,讓兩岸自然和平演進,不要有太多的政治,不要躁進,「大巧若拙」,才會有一個更加從容自信,更加和平王道的新中國。

   
指考物理 大一的我「莫宰羊」
鍾德融/大學生(高雄市)/聯合報

今年指考物理據聞是九年來最難,預估頂標、均標都比去年大降十一分。已經念完大一的我,去年學測自然科得了滿級分,指考物理也有八十多分,但試寫今年指考試題後發現不少命題範圍遠超出高中課綱,部分概念甚且連大一物理都未曾見過,難怪有很多考生都反映看不懂、寫不完。

像非選第一題的「亥姆霍茲線圈」,也許是我太孤陋寡聞,但確實是修完大一物理後也莫宰羊的東西,這樣的鑑別度難不成只是要用來甄選出未來的物理專家?第二題的「偶極矩」則屬大一範圍,題目敘述十分冗長,雖然以高中學過的電荷概念可略知梗概,但除非是頂尖考生且提前學習者,否則難以在這麼短的考試時間又高壓力的情境中解出。

再細究選擇題,也與我在大學電資學院中所學相關甚少,但指考出題難道不該是銜接大一課程?讓人十分疑惑這樣的考題除了嚇壞高中生以外,對未來大學的相關學習究竟有何幫助?

   
劉維公/「吸管之亂」與諾貝爾經濟學獎
劉維公/聯合報

相信環保署一定很鬱悶,一個立意良善的「禁用塑膠吸管」政策,怎麼會引來排山倒海的負面批評?尤其原本認為透過政策新作為,讓民眾了解全球塑膠垃圾汙染的嚴重性,一起行動共同珍惜地球,結果卻演變成大家為珍珠奶茶「用吸管vs用湯匙」一事爭吵不休的鬧劇。政府一項愛地球的美名,反被貼上終結常民飲食文化的惡名。

全球塑膠垃圾對地球生態的危害,已經達到怵目驚心的地步。至今已經有超過五兆件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全球在海灘上所發現的廢棄物,其中百分之七十三是塑膠製品。到了二○五○年,地球上每一隻海鳥的肚子裡都可以發現塑膠垃圾。二○一五年的塑膠垃圾總計超過六十九億公噸,其中回收再利用的大約有百分之九,經過焚化處理的有百分之十二,而其餘的百分之七十九則是被堆放在垃圾場或環境中。

全球每分鐘賣出將近一百萬個塑膠飲料瓶子。至今大約有七百種海洋生物曾經被報導過吃下塑膠垃圾或被塑膠垃圾纏繞。超過百分之四十的塑膠製品都是只用過一次即丟棄。(更多全球塑膠垃圾生態危害問題,請參閱國家地理雜誌專題報導「地球或塑膠?(Planet or Plastic?)」(網址: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environment/plastic-facts/)。

面對上述可怕數據,台灣及全球各地政府皆必須趕緊拿出積極的對策,解決當今塑膠垃圾所引發的生態危機。

然而,決策者一直有個迷思,那就是他們常假設一般大眾是「星際迷航記」中理智的史巴克。政府總是認為,當民眾了解到客觀的事實證據(例如國家地理雜誌報導的塑膠垃圾生態危機)時,就會做出合理的判斷與行為,配合政府政策執行(例如支持公部門、公私立學校、連鎖賣店、百貨公司等四大場所禁用塑膠吸管)。

但事實上,一般大眾才不是史巴克的化身。二○一七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賽勒(Richard H.Thaler)指出,社會大眾反而比較像是「辛普森家庭」中不習慣思考的荷馬。他們常常用直覺去反應生活周遭的事物,既不喜歡改變且便宜行事。不少重大公共政策之所以失敗,往往就是因為荷馬的理智斷線。

以行為經濟學著稱的賽勒強調,想要強化公共政策的成效,絕對不是想盡辦法把社會大眾從荷馬教化成史巴克,而是要運用借力使力的設計巧思,在行為層次上去導引民眾。賽勒稱此一創新作法為「推力」(nudge)。荷蘭阿姆斯特丹機場在男廁便池中裝上蒼蠅貼紙,成功讓男廁尿液外濺情形減少百分之八十,即是推力的代表性案例。

公共政策需要更多與行為科學有關的投入,而不是一堆畫大餅充飢的規畫研究報告。然而令人最恐懼的是,決策者自己已經是理智斷線的荷馬上身,把時間花在出書寫語錄或經營社群媒體。他/她在乎的是選票,不是公共政策的品質!

(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本金、利率被雙殺 政府還在騙「九趴」
張森林/退休教師(台東市)/聯合報

民進黨政府信誓旦旦地公開宣布:「公教優惠存款利率自七月一日起從十八趴降為九趴,兩年後歸零。」大家都以為是優存本金不變,只是利息減半的情況。等收到「退休所得重新審定通知書」後,才發現根本不是這回事,他們動了手腳,搞出一個「退休所得上限金額」的名堂。只是把「舊制退休金」及「新制退休金」與「退休所得上限金額」的差額,用優存利息補足而已。

以筆者為例,原有一萬一千四百多元的優存利息一下減為一九八○元。本金也從七十六萬四千四百元,減到廿六萬四千元,乘以九趴就是月領一九八○元利息。等於實際利率從十八趴瞬間降到三趴,與執政黨宣稱的九趴相去甚遠。本金、利率雙殺,心狠手辣,莫此為甚!更令人既氣憤又無奈的是,全國人民都以為退休公教人員還在享有九趴優存利息呢!

號稱最會溝通的政府,事前不敢把年改作法講清楚,竟帶頭搞起詐騙行徑。背棄法律原則,分化百姓團結,製造階級矛盾。信用掃地的政府,執政之路還能走多遠?不錯,公教人員的確是社會的少數,但「楚雖三戶,亡秦也楚」,他們一定會發揮最大影響力,讓年底選舉成為對民進黨的「不信任投票」,走著瞧吧!

   
別在退休同仁傷口撒鹽
洪全/大學退休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退休公教人員儘管知悉政府推動年金改革的決心以及社會的氛圍,但是在收到銓敘部的重新計算函後,對於刪減額度之大,以及許多人的十八%優惠存款,不是政府先前講的分兩年歸零,而是已經歸零,有被欺騙之感。許多人後半生的規畫被打亂,激憤之情,政府及社會理應多予體諒,而不是出言譏諷。

當清大李家同教授為大多數退休公教同仁抒發晚景淒涼的感嘆後,立即遭到親綠媒體的圍剿辱罵。難道薪資多少,不是要看你曾經付出多少,有能力貢獻多少,而不是追求齊頭式的假平等?

明道大學陳前校長則抒發雖然退休金從十萬砍到七萬,「不必工作,還可以領那麼多,要感恩了」,並獲得親綠媒體大肆報導,凸顯退休公教人員不知感恩。而當網友誤將陳前校長退休俸當常態,拿來批評退休公教,指責他們貪得無厭,實有失公允。

缺乏正確資訊的對話,只會增加更多的怨懟,讓台灣社會離團結越來越遠,離分崩離析越來越近,用腳投票的人才越來越多,台灣除了政客外還剩下什麼?

對於陳前校長的感受理應予以尊重,但是陳前校長的狀況不等同於大多數退休公教人員的實際狀況,應避免誤導視聽。

首先,能如陳前校長般年改後仍可領到七萬退休金,是極少數。多數退休公教人員在年改後的退休俸遠低於這個數字,幾乎淪為下流老人,臨老竟落得如此境遇能心平氣和嗎?

其次,陳前校長夫妻年改後的退休金合起來也在十萬元以上,的確可以過舒服的日子。問題是許多退休公教人員是單薪家庭,退休金需養活夫妻兩人,有的甚至還要奉養高齡雙親,非常吃力;何況以目前較具規模的安養院所需費用,未來是住不起的,教他們如何感恩政府德政?

還有陳前校長從國立大學退休,轉任私立大學校長領雙薪,一般退休公教人員沒有這樣優渥的待遇及機運;陳前校長應該體諒一般退休公教同仁處境與自己大不同,多點同理心,此刻發言會讓外界有不厚道的不良觀感。

最後,為加速人才新陳代謝以及緩解流浪教師潮,政府鼓勵公教人員早退甚至給予獎勵,現在的退休新制卻像在懲罰早退,若新上任的政府都可輕易推翻過去政府依法給予的保障,官民之間沒有了誠信,社會能和諧嗎?

年金改革過程粗魯,已經徹底撕裂社會和諧,賴院長談團結一致對外來抗拒中國大陸的鴨霸,在現今的台灣已經不可得,且裂痕持續擴大蔡政府也無意弭平,讓傷口持續深化。年改上路,不平之鳴不絕於耳,陳副總統呼籲讓社會恢復平靜可能嗎?

當國家領導人無法當桶箍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就算購買再好武器,沒了士氣,也難以確保台灣安全。試問台灣還有士氣嗎?

   
江振誠給年輕人的三個建議是…
常有人要我給年輕人建議,其實一句話就能代表take time、take risks、take it seriously,就是「花時間」「敢冒險」和「認真一點、把它當一回事」。

跟著小津安二郎的人生、物語散步去
上野是藝文的殿堂,對當時的日本人來說,上野給人的印象便是如此。私底下,一九一三年創業於上野的「兔屋」是小津喜愛的和菓子店。散步時順便帶一些甜點回家,是小津的上野散策日課之一。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