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拾穗


【明潮娛樂•時尚電子報】包含藝人動態、名人時尚精彩內容,一次滿足你的「娛樂、時尚、人文、生活」品味! 【Money錢電子報】貼近生活,全方位的實用理財指南;公正客觀,深入淺出,提供您正確的理財資訊!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幸福講義 拾穗
世界講義 樹懶雖慢,未必憨慢
2018/07/02 第1116期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拾穗
文/劉洪貞
趁著端午節連假,我又回到美濃,發現許多莊稼人正在忙著收割第一期稻作。放眼望去,陽光下閃動著金光,如此的豐收美景,令人忍不住要替辛勤的鄉親們按個「讚」,因為這是你們揮汗換來的,值得慶幸。

記得每次讀到白居易〈觀刈麥〉中「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的詩句時,我都會想起小時候拾穗的情景。

記憶中,每年的端午節和中秋節前後,就是家鄉美濃稻作的收割時期。早期都用腳踩的打穀機來採收,割稻的工人先把稻穗割好,排成一長排。接著拖來打穀機,把割好的稻穗,在滾動的機器上滑動,穀子就掉進滾筒底下。少了穀子的稻梗就當柴火用,讓物盡其用。

有好些年,日本要做榻榻米,特別來臺灣採收稻梗。由於南部太陽烈,曬出來的稻梗不僅呈金黃色,而且還有股稻草香,因此價錢不低,讓鄉下人多了一份收入。那種點草成金、讓農人臉上展笑顏的黃金歲月,一直維持了數年,直到榻榻米不再流行。

小時候家�堣H口多,糧食不夠,加上養了一些雞鴨,也需要糧食,所以當鄰居們割稻時,父親要我到田�堨h拾穗,好為雞鴨添些糧食。

每年當收割時節時,我每天放學回家,就拎著一個細竹篾編織的竹籃,到收割人家的田�堙A尾隨在工人後面,撿拾他們在忙碌中掉在地上的殘穗,一串串地拾起,放入竹籃�堙C

回家後媽媽會把這些稻穗攤在竹篩曬乾,再把稻梗去掉,剩下穀粒,便可裝袋保存,慢慢地餵雞鴨。

拾穗是需要眼明手快的,趁打穀機還沒經過時就要拾起稻穀,否則稻穀就被打穀機壓在泥巴�堿B不起來。拾穗都在烈日下進行,因此非常熱,即使戴了斗笠,還是滿身大汗,臉也會曬得紅咚咚。

儘管這份差事,對一個十歲不到的小孩來說很吃力,但我從不以為意,我一直覺得身為老大的,能幫父母分擔一點工作真好。所以我每天開心出門,一定要忙到天黑才回家,心想割稻的季節很快就結束了,必須把握機會。

拾穗的日子持續了好些年。大弟大一些時,我又帶著他一起下田,因多了一雙手,所以收穫更多。

當割穀機來回地在稻田中出現時,拾穗的歲月就結束了,因為機器代替人工的時代已來臨。

或許是從小因拾穗讓我親身體驗種田、收割的辛苦,深深了解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涵義。所以每次讀到「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時,感觸就特別深。

想想古人會因生活的困苦,提著竹筐下田去拾麥。而我小時候也因家境的需要,同樣提著竹籃去拾穗,雖年代相隔數千年,卻有異曲同工,同樣迫於無奈。

很感謝父親,在艱困中開啟了智慧,導引我拾穗,讓我從中體會生活的艱辛,也磨練了我的耐力和不怕苦的精神。這些都成了我日後在工作時,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珍貴養分。

真沒想到拾穗除了能幫家�堣@點忙之外,還讓我從中得到這麼多的啟示。

 
樹懶雖慢,未必憨慢
文/Jason Bittel;編譯/呂玉嬋
一隻二趾樹懶背負著兩個月大的樹懶寶寶(照片/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提供)
樹懶的動作極其緩慢,但究竟能慢到什麼地步呢?

哥斯大黎加樹懶保護基金會的創辦人克里芙說,樹懶不只動作慢,連身體代謝也慢得嚇人,一片葉子從吃下肚到排泄出來,居然得花上一個月的時間。

也是動物專家的克里芙說,樹懶的體重有三成是正在消化發酵的樹葉,所以牠們體內有大量的氣體,簡直就像一個長著四肢的氣球,因此樹懶可以輕輕鬆鬆漂浮在水面上。有趣的是,樹懶在水中的行動速度竟是陸地上的三倍。

不過樹懶最喜歡的還是賴在樹上。猜猜牠們能在樹上懸掛多久?一分鐘?十分鐘?錯,整天。而且天天如此。

全世界目前有六種樹懶,牠們的長爪像鉤子一樣,特別的肌腱讓牠們在休息時也可以收攏足趾。此外,樹懶的前臂長著密密麻麻的血管,讓肌肉溫度不會升高,進而減少能量消耗。

樹懶的肌肉量雖然比同體形的動物少了三成,但由於肌肉纖維收縮緩慢,牠們無須消耗大量能量就可以發揮驚人的肌耐力。但是牠們的肌肉無法顫動,所以必須靠曬太陽來保持溫暖。

由於動作慢吞吞,樹懶給人一種非常笨拙的印象,其實慢正是牠們的生存之道。

同樣生活在熱帶雨林的角鵰視覺敏銳,總是居高臨下偵測雨林的絲毫動靜,隨時準備像閃電般朝獵物飛撲而去。不過樹懶的動作實在太過緩慢,連敏銳的角鵰都給騙了過去。

 
未來銀行將會消失?
在對於未來的想像藍圖中,有諸多預測指向「銀行終究會消失」。銀行業當然不可能坐以待斃,無論銀行業者情願與否,數位轉型都是勢在必行的一條路。

愛交響樂的不是你!是你的大腦
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沉醉於蕭邦的音樂?有些人卻堅持布拉姆斯比較耐聽?科學家研究證實,造成這種差異的可能不是你,而是你的大腦!
 
Copyright © 2007 講義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