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 Steve Jobs 離開世間以後,每次蘋果新機發表,常都被罵了無新意。因為其實很少酷炫的功能。什麼眼動追蹤,曲面螢幕,3D 什麼的,蘋果到現在都不做,通通不做。但如果仔細思考,蘋果有這麼大的資源,RD 也是爆多,而且還操得很兇,產品卻這麼少,也沒有什麼酷炫的。那他們一定把力氣花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以下讓專業的台廠 RD 與各種專業背景人士,告訴我們 iPhone 有哪些「技術」或「性能」上的優勢,又是哪些不同研發策略下產生的結果呢? Cost Down 在這裡先不談,因為這方面的熱情,台灣不會輸蘋果。 重點是:Apple 做了哪些投資,把研發資源投注在「可以跟對手拉開長期差距」的節點,這是在重點研發策略上,台灣廠商沒有贏的原因。 機海戰術意味著不夠掌握市場,更容易浪費研發資源 許多台灣廠商從以前 Ericsson/Nokia/Motorola 的手機品牌市場獨大時代學到了一些經營策略特點:用機海策略來面對市場。只是,台廠喜歡亂槍打鳥的症狀比較嚴重,通常機型都開很多,以前事業部大概 200 個 RD,如果台廠老闆決策一口氣開了 25 個機種要做,RD team 就會累到半死。Bug 一測四五百個,大概解到剩 50 個就出貨了(其中把很多 bug 都設為 Specs or Limit,也就是逼消費者和 PM 接受)。做 3C 終端消費性產品大廠能像 Apple 或 Dell 這樣機型數量精簡的其實很特別。這代表經營階層對於市場的掌握度和信心,遠高於一般的 PM,表示這些「Specs」不只是小 PM 開,老闆看看而已,而是有設計師、數據在背後巨細靡遺的規劃。 如果有這些規劃,再把台灣廠商裡做手機的人通通集合起來,大概也有三四百人。再告訴他們,明年只做兩支手機,兩個平板,而且解決方案與機構一致。這樣大概會有 100 個人力被用掉,大家不需要重複資源,可以專心做自己的機種。剩下 300 個 RD在幹什麼? RD 主管要叫這 300 個去做什麼研發? 事實上,這 300 個 RD,就是 APPLE 讓別人追不上的地方。Apple 把這些 RD 的力氣放在哪些地方呢?例如:iphone6 螢幕 4.7 inch、電池是 1810 mah,同級機 Samsung S6 是 2550 mAh,這算差很多。iphone6+ 是 2915 mAh,Samsung Note 4 是 3220 mAh,還是差了 10%。電池比別人小,跑起來卻比別人順,運轉時間撐得比別人久。因為電池容量小,體積可以做得比別人小,電池可以不必硬撐容量,且衰退度也比較好。蘋果花功夫讓自己的裝置運算/耗能效率比高,散熱量比較低,一方面使用者不會燙手,二方面用來散熱的機構佔空間可以少,回頭來又可以把產品做得更輕薄。 這個是很可怕的產品領先優勢。作業系統的改善,台灣的 OEM/ODM 沒有投入心思下去處理,反正有 Google 有 Android ,當成 Windows 一樣不用調整,軟體效能差異就越來越大了。掌握自己的作業系統調教很重要;例如,很長一段時間, iOS 幾乎不讓 App 跑背景程式,就算現在開放了些,還是有很多限制,考慮的因素優先序是很清晰的。 問題是實際需求是什麼?許多商業人士不管用哪些手機,藍芽永遠開,經常一邊充電、一邊 3G-Wifi 分享、一邊開螢幕使用手機、電話打進來還要接,這種常態操手機的極限,通常的實際使用經驗上, iPhone 可能會發燙到 50 度左右,但功能其實都是順暢的。但換成 Android 平台的手機,一年內機子就可能撐不住了,經常出現電話斷線,或者接通是雜訊的狀況。因為台灣廠商做手機研發流程中,這種 Case 是沒人在處理的。 又例如 Asus Zenfone 1 早期使用 Intel 處理器時,做手機好像沒什麼經驗,出這支手機一直被罵、一直修正,一方面便宜不求好,一方面大小修正一直傳,且常問使用者的使用心得,但起碼讓人認為有在努力又是同胞手機備感溫馨,但是 HTC 那時開始的品牌走向就裝高級不高級,搶中階又身段不低讓人厭煩。這些先出再說,先丟再講的廠商態度,都是不夠掌握市場,也持續浪費研發資源的表現。 消費者重視的其實是信任體驗、設計易用性、穩定流暢度帶來的身份感 從消費者觀點來看,信任度很重要。一般人都是信任它麻煩少,比方不容易跳機熱當之類的。許多 iPhone 商務使用者其實用的功能很少,可是因為用過其他台廠 Android 手機,小故障多,可是對於商務使用者來說每秒鐘都不能錯,所以還是換回了 iPhone 。對許多阿宅來說,手上的台廠 Android 手機會熱當,導致遊戲儲存進度消失,是很嚴重的問題,阿宅可是會為了這原因想摔手機或殺人的。許多使用者覺得耐久度多了一兩年,就值得多花一兩萬把 Apple 的產品給帶回家。所以,事實上這種價值對於品牌廠商來說,是很容易變現的...More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